橫掃全球的年度大爆款,這回翻車了
4年前,一部名不見經傳的驚悚片成了網絡爆款。
新穎刺激的世界觀設定,血腥 暴力的大尺度畫面。
藉助一個人性試驗場,生猛地擊中現實社會的階級弊病。
讓無數觀衆看得又痛又爽。
沒錯,魚叔說的就是被稱之爲「垂直版《雪國列車》」的《飢餓站臺》。
不得不說,如今提起這部電影,大家還是會被其中人吃人的社會所震撼。
而結尾那個帶有神諭色彩的開放式結局更是讓觀衆放不下。
如今,續作《飢餓站臺2》終於上線了。
咱們就一起來看看,這一部能否給到我們相同的震撼——
《飢餓站臺2》
El hoyo 2
當年剛上線時,《飢餓站臺》可謂冷門。
中小成本製作,沒有明星的陣容, 導演也是一個首次拍長片的新人。
然而,隨着口碑和話題的發酵,影片在網上掀起了熱潮。
各大平臺上都鋪滿了對這部電影的解說視頻。
截至目前,豆瓣上已有33萬+人打出了7.9分。
這在驚悚片、科幻片中都算得上口碑佳作。
《飢餓站臺》能夠收穫這樣的反饋,還是要歸功於電影中大膽新穎的世界觀設計——
巨大的縱向監獄坑。
333個牢房被垂直着堆疊起來。
一個房間兩名囚犯,只提供最基本的水。
食物,則是定時從上面傳下來。
每間牢房的地板與天花板都有一個巨大的洞,用來通過一個懸浮平臺。
這個平臺上會預先擺好豐盛的食物。
由於食物是由頂層開始逐層降落 ,每層也就停留幾分鐘而已。
因此,自然而然地,這裡就形成了一個最直觀的階級分層:
隨心所欲享用大餐的上層。
用殘羹剩飯果腹的中間層。
以及連食物殘渣都不剩的底層。
很明顯,這是一個極端的社會階層模型。
食物資源由上至下,越來越少。
底層人長期受到飢餓的折磨,只能通過互害的方式讓自己活下去。
不過,這樣的階層排列並非永遠不變。
每隔一個月,囚犯們身處的樓層都會被隨機大洗牌。
第一個月在48層,還算幸運。
第二個月直接掉到了171層,徹底絕望。
在這種殘酷至極的環境中,人性是經不起考驗的。
被逼到絕境的的人們,只會漸漸丟掉所有的道德、尊嚴。
爲了活下去,沒有任何原則底線。
「要麼吃人,要麼被人吃」
這不僅是監獄坑裡的常態,在現實世界中也是無數次再現過的歷史。
奇特的故事設定,加上精準的人性展示,上線時又恰逢全球疫情蔓延, 《飢餓站臺》成功擊中了許多人的情緒點,大獲好評。
如此一部小成本爆款,網飛自然不會放過,很快拍板製作第二部。
四年後,續作上線。
已經是後疫情時代的今天,這個系列還能再火一把嗎?
《飢餓站臺2》延續了第一部的世界觀設定。
不過,監獄坑裡的環境,要文明一些。
猶記得第一部中,男主與自己的第二任室友有這樣一段對話:
如果每個人都只吃所需要的,食物就能抵達最低的樓層。
這裡一定會發生什麼事件,導致自發性團結。
到了第二部,室友口中的「自發性團結」就發生了。
這一部的主角是一個女畫家, 室友是一個光頭男。
倆人的第一個月是從24層開始的。
這是一個非常不錯的位置了。
一上來,他們就被 自上而下地灌輸了一條法律,並被要求嚴格遵守。
由於每個人進來前,都申請了自己最喜愛的食物。
於是,所有人便被限制只能吃自己申請的食物。
除非有人願意與你交換,否則你絕對不可以動別人的食物。
藉此,才能實現讓食物順利抵達底層。
只不過,這樣的規則真的可以完美貫徹始終嗎?
第一天,就出現了差錯。
光頭男申請的是披薩。
結果等他拿到手時,披薩上的肉已經被啃光了。
大爲憤怒的他,決定拿別人的食物代替。
可剛拿起一隻雞翅,就被上面的人呵斥住了。
因爲規則是,只能吃自己的食物。
即使自己的食物被上層人吃掉了,也不能碰別人的食物,只能忍到第二天再吃。
當然,沒吃到食物的人,必然會覺得不公平。
明明是更上層的人破壞了規矩,爲何要自己承擔飢餓的後果。
所以,就有一條相對應的法律。
破壞規矩的人,會受到 上兩層的人下降執法。
於是,第二天就發生了一場激烈的搏鬥。
破壞規矩的人,被繩之以法,並送到下面接受更嚴重的懲罰。
但代價卻是,犧牲了好幾個執法者。
與此同時,犧牲者剩下的食物,必須被扔掉。
因爲這種多餘的食物可能引發人們爭奪的慾望,造成更多的不平等,並破壞法律的權威。
隨意分配剩菜只對少數人有利。
如果法律允許不平等的情況發生就不受人尊重了。
這種制度影響下的監獄坑,的確變得更好了。
某一天,信息傳出,食物已經達到了175層。
如果第一部中的男主還活着,他的第二個月也不會忍飢挨餓了。
然而,這種制度最大的挑戰,便是一月一次的階層洗牌。
所有的躍遷和跌落,都是偶然的、隨機的, 誰都無法永遠掌控自己的命運。
而每一次洗牌之後,整個體制的貫徹性就會被嚴重打亂。
原因就在於:
感到安穩的上層人,學會遵守法律是容易的。
而長期捱餓的下層人,突然獲得巨大的資源和權力,哪會節制自己的慾望。
上個月捱餓的底層人、破壞規矩的違法者,都可能會跳到上層開始爲所欲爲。
而日復一日遵守法律的老實中層人,卻可能突然跌落到下層,受到上面違法者的踐踏。
女主的第二個月運氣就相當糟糕。
她與室友直接掉到了180層。
迎接他們的,是連一滴油都沒有的空盤子。
絕望之下,他們也毫無辦法,只能祈求上面的執法者儘快制裁違法者。
只可惜。
法律的執行,總是嚴重滯後的。
依靠上層人來拯救底層,永遠不會那麼及時。
同樣的世界觀,同樣的殘酷畫風,同樣的人性探討和政治隱喻。
《飢餓站臺2》幾乎延續了第一部的所有風格設定。
但,口碑卻大翻車。
最主要的問題在於,這一部想講的內容變得更加複雜而隱晦,遠沒有第一部那麼簡單直接。
很多人甚至都表示沒看懂。
第一部中,大家都能清晰地看到男主在掙扎什麼——
在這樣一個野蠻而殘酷的階級世界,該選擇活出怎樣的人生。
他的前兩位室友,分別代表了兩種截然不同的選擇。
第一個自私而貪婪,在絕境中會將室友當做食物。
第二個抱有理想,試圖喚起人們的自發性團結。
正如男主進來時帶的那本書《唐吉坷德》。
他自己在監獄坑裡,也是不斷搖擺於騎士精神的理想和無法改變的現實之間。
最後,他還是決定反抗,改變現狀。
選擇了和一位 黑人室友隨平臺下落,守護食物直到底層。
既是向管理局發出信號,也是爲更多底層人分享所需的食物。
到了第二部,女主同樣做出了一場反抗體制的行動。
但她所抗議的內容,相對來說就有一些模糊。
問題就在於,法律體制的存在本身就具有兩面性。
它一方面確實有效地推動了公平,但另一方面也形成了極權統治。
《飢餓站臺2》裡,就出現了一個殘暴的執法者。
一旦發現有人做出違法的行爲,他就會給出最殘忍的懲罰。
用恐怖,維護統治。
在他的暴政下,一些出於善意的違法行爲,也會受到嚴厲制裁。
例如,有人用了多餘的食物救了快要餓死的室友的命,結果 遭到斷臂處罰。
而她的室友,則被綁在站臺上,送往底層活剝生吃。
而女主爲了協助討伐違法者,繞過了「兩層執法者」的規矩。
結果她被活生生地扯斷了一隻手臂。
在這個執法者眼中,只要能夠保護法律運行下去,一切在所不惜。
而這,何嘗又不是一種由權力滋生的,新的階級壓制呢?
我們殺人,是爲了創造一個沒有人再殺人的未來。
爲了推翻這樣的極權,女畫家決定聯合其他抗議者。
但,這樣的反抗同盟裡,加入了大量本性貪婪的無法之徒。
這恰恰就是本片主題上的矛盾之處。
一幫由自私野蠻的暴徒形成的起義軍,本就難以得到觀衆的情感支持。
而且,推翻了極權統治之後,人們雖然更加自由了,但這種自由也加劇了階級的不平等效應和底層的苦難。
因此,看完全片只會讓人不禁發問,女主你這是圖啥?
其實從故事時間線上來看,《飢餓站臺2》不是第一部的續篇,而是前傳。
所以,第二部的結局其實早就揭示了,徹底的自由、釋放人性,並不能帶來一個更好的世界。
對於自由的概念,絕不能簡單衝動地下一個定義。
但,這並不是說,這一部就毫無意義。
它依然對人類歷史進行了一種縮略版的隱喻。
如果說第一部的寓言,指涉的是當今高度資本主義化的世界。
那麼第二部試圖揭示的,是資產階級革命之前,封建神權社會的壓迫與暴政。
再看那個在監獄坑裡掌握最高話語的暴力執法者。
「從天而降」的他,彷彿就代表了一種早期的宗教領袖。
雖然滿口說着宏大的社會理想,但手上卻製造着大量的殘忍暴行。
女主所經歷的,正是一次監獄坑中的信仰崩塌。
制度的推行,沒有得到理想的效果,卻反而造成嚴重的自由壓制和一次次人道主義危機。
對救世主的祛魅,對神聖法律的質疑,都讓女主 決定揭竿起義。
崇尚自由的野蠻人推翻宗教領袖的狂亂過程,不正是人類歷史上許多次資產階級革命的血腥寫照嗎?
歷史是一面鏡子,它照亮現在,也照亮未來。
第一部中,監獄坑的人們試圖建立合理的體制對抗階級的不平等。
但真的建立了,卻又是這幅場景,因爲自上而下的改革並非正確的道路。
這像極了,現實中的我們面對糟糕顯示時的彷徨與困惑。
難道,這個世界徹底沒救了嗎?
不是的。
兩部的結尾,其實都暗含了一種希望的寄託。
兩位主角,其實也一度陷入絕望, 唯有想辦法逃出這裡。
但,都在最後一刻,轉去拯救一個孩子。
很多人糾結於這個孩子的身份。
但實際上,孩子是誰根本不重要。
因爲他們不是一個具體的人。
而是一種希望與新的開始,更是一種可以自下而上改變的未來。
與其逃避或是得到一時的解放,不如主動去探尋更有效的制度和團結方式,去創造更好的未來。
也許,這纔是《飢餓站臺》這則社會寓言存在的意義。
全文完。
助理編輯:旺達的托馬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