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故事應當是感情的機器

◎濮江

美國著名編劇羅伯特·麥基在他的著作《故事》中將“故事”視爲人類對自我和世界的探索與表達,是創作者賦予人物和情節意義的過程。一個好故事應當是“感情的機器”,既要喚起觀衆/讀者的感情共鳴,又要帶來啓迪和思考。

《假爸爸》這部喜劇在我看來,至少是一個好故事。故事講述著名歌唱家楊浩良(賈冰飾)發現電視臺有人冒充自己,叫自己“叛逆”的兒子楊十月(尹正飾)調查此事。楊十月調查發現是一名叫王春生(賈冰飾)的男子在冒充楊浩良到處演出。但由於要給真爸爸湊醫藥費,楊十月決定跟假爸爸聯手,利用真爸爸的名聲賺錢。在這一過程中,楊十月從他人對假爸爸的態度中逐漸瞭解被自己討厭的真爸爸的過往,而王春生也通過楊十月理解了自己在獄中服刑的兒子。

整個故事結構完整,包袱設計巧妙,基本做到了“意料之外,情理之中”。賈冰和尹正對角色的分析和理解也很充分。更重要的是,這部喜劇沒有采用強行說教的方式,而是將電影表達編織進故事的細節之中,讓觀衆體味。

沒有天賦就不能逐夢嗎

電影中,楊十月有一個音樂夢,但楊浩良認爲兒子沒有音樂天賦,不希望他走音樂之路。他不僅拒絕動用自己的人脈幫助兒子進入音樂學院,還用刻薄的語言打壓兒子的夢想。楊十月對音樂的堅持被父親視爲不求上進,父子關係進入冰河期。經歷一系列風波之後,父子終於和解,楊浩良對兒子說:“對不起,我不應該打壓你的夢想,雖然你不一定能成功,但當個興趣也不錯。”

“天賦”是一個人與生俱來的才能或潛能。每個人的天賦、運氣皆不同。作爲音樂家,楊浩良一眼就能判斷兒子沒有天賦,在音樂道路上不可能有大的成就。因此,他不希望兒子在音樂上耗費時間、精力,這也成爲父子矛盾的起點。這段看似套路的劇情其實有着豐富的生活樣本。

楊十月的經歷和我的一個演員朋友就很像。出身演藝世家的他正是用執着和努力打破了父親對他“沒有天賦”的判定,最終成爲優秀的演員。他說,天賦幾乎決定了一個演員的上限;但努力可以讓一個演員完成基本的表演,通過後天的培養和訓練,非天賦型的演員也能在演技上不斷精進,並不斷激發出內在潛能。而他是在頂着巨大的壓力完成了三部戲後,纔得到父親的認可的。

真父子缺乏“交往理性”

得到父親的認可,或許是很多男人畢生追求的目標之一,特別是在亞洲的傳統家庭裡,父親的認可往往顯得稀缺和難得。這或許與農耕文化有關,由於男性是家庭中的主要勞動力,所以家庭採用“父系繼承”的方式,將土地等財產傳給男性後代,以便保持家族田產的完整性與延續性。而這種繼承製度鞏固了“家長”(多爲父親)在家庭中的主導地位,他掌握土地的使用權和分配權,也相應地掌握家庭的話語權。兒子則天生是“繼承者”的角色,只有獲得認可才能承襲家產。父親對兒子是否能挑起家庭重任總是充滿疑惑,並總是希望兒子利用自己的經驗,不重複自己的錯誤。因此,當兒子沒有按照其所設想的方向前進時,父親就會大發雷霆、顯示權威。

這與西方的父子關係有所不同。盧梭對父子關係的描述是這樣的:孩子在未成年時依賴父親,一旦長大成人,自身具備獨立生活與判斷的能力,就不再在自然意義上從屬於父親。這種父子間的依附是暫時的、階段性的,而不是可以無限延長的終身臣屬關係。

而在一些亞洲傳統家庭中,兒子幾乎要終身扮演臣屬的角色,父親在兒子面前仍然代表着權威和“真理”。兒子在尋求自我價值時,往往會偏離父親爲其規劃的軌道,偏離父親的經驗與認知,導致父親擔憂、焦慮,父親則希望通過批評、打壓、蔑視等各種手段,將兒子“拉回正路”;即便兒子一直在父親預設的路上前進,父親也因“渴望兒子成才又怕兒子驕傲”的觀念影響,不願輕易表露對兒子的認可。因此,父子隔閡就產生了。

從另一個角度看,傳統家庭中的父子又缺乏一種如哈貝馬斯所說的“交往理性”。現代社會,人們通常信仰理性且偏向工具理性,即將他人或環境作爲手段來達成特定目標或利益最大化的思維方式,工具理性強調效率與結果。父親給兒子指定的“既定路線”實際上就是工具理性的產物。“如果你沒有天賦,最好去幹點兒別的。”這是父親通過分析時間、精力、財富的投入產出比後得出的最佳結果。同時,父親所期待的高效率是兒子不經討論、毫不質疑、無條件地執行自己的命令。

而交往理性則關注在語言與互動中尋求相互理解、共識與協調行動。哈貝馬斯認爲,真正的社會(家庭)整合基於人們在交往過程中對彼此觀點的理解與認可,而不是僅僅依賴於金錢、權力或強制手段。過度依賴工具理性可能侵蝕社會(家庭)的交往基礎,造成成員之間的疏離。

當傳統的父子關係根深蒂固時,便不具備“以理性溝通的方式探討問題、形成公共意見”的基礎。電影中“假爸爸”的出現其實拉平了父子之間的關係。“假爸爸”和“真兒子”的關係不再是審視與被審視,而轉變爲合作。因此,兩個人才得以在演出路上用理性方式來了解彼此。最瞭解“真爸爸”的是“假爸爸”,最不瞭解“真兒子”的是“真爸爸”。正是這種荒誕成就了《假爸爸》這部電影的喜劇效果。

選擇與擔當需要勇氣

《假爸爸》還對勇敢進行了讚頌。楊十月在得不到父親認可的情況下依然堅持音樂夢想是一種勇敢;楊十月爲了湊醫藥費,和假爸爸一起“招搖撞騙”是一種勇敢;楊十月在夜店裡揭露夜店老闆女友假唱也是一種勇敢。王春生的兒子爲保護母親與流氓搏鬥是需要勇氣的;王春生最後當衆承認自己假扮楊浩良是需要勇氣的;楊浩良向自己的兒子認錯也是需要勇氣的。薩特說,“每個人都完全自由地選擇並承擔後果。”而生活中做出選擇和承擔後果都是需要一些勇氣的。上野千鶴子在2019年東京大學入學典禮上說,“你們應該都是抱着只要努力就會有回報的信念來到這裡的,但是今後等待着你們的或許將是即便努力也不一定會有公平的回報。”電影中,楊十月和王春生都很努力,卻或因天賦不足、或因條件不好,都沒能實現自己的夢想。但他們都是勇敢的,他們勇敢地選擇自己的路,並勇敢地承擔後果。

亞里士多德在《尼各馬可倫理學》中將“勇敢”列爲人類的核心美德之一,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勇”也是重要的德性之一。個體的勇敢行爲,常常能夠成爲一種力量,激勵他人去克服相似的恐懼、困境或不公。在人類社會的進程中,許多勇敢行爲之所以被歌頌,正是因爲其激發了羣體的共鳴,讓更多人看到了人性向上、善良與堅毅的一面。或許,這正是《假爸爸》想要通過楊十月和王春生傳達給我們的,讓我們在面對生活挑戰時,能勇敢地邁出那一步,不畏艱難,不懼失敗。

《假爸爸》不僅是一部喜劇,更是一部關於成長、勇氣、愛與理解的作品。它讓我們在歡笑之餘,反思自己的生活,思考如何消除父子隔閡,追憶那些因懷疑或自我懷疑而未能堅持的夢想,並重拾做出改變的勇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