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眨眼、聳鼻、清嗓子是結膜炎、鼻炎、咽炎嗎?
今天4歲多的一石來複診,眨眼聳鼻的症狀基本上都消失了。
上次來診是兩週前,進到診室就看到孩子頻繁的眨眼聳鼻子。追問病史,家長說之前也有過類似的動作,有的時候自行消失了,有時持續時間長看過眼科診斷的是結膜炎,聳鼻子看過耳鼻喉科診斷的是鼻炎。
結合孩子這次的疾病情況和既往的病史,我覺得孩子不應該只考慮爲單純的結膜炎或者是鼻炎,要考慮有沒有抽動障礙(tic disorders,TD)。
眨眼、聳鼻、清嗓子可能不僅是結膜炎,鼻炎、咽炎
門診中有類似症狀的孩子不少,4-7歲年齡段的男孩子比較多,大都聰明且敏感。
最初的症狀有時僅表現爲眨眼或聳鼻子或清嗓子之中的一種,如果問孩子爲什麼眨眼睛,他會說眼睛不舒服、眼睛癢,帶孩子看眼科,因爲頻繁眨眼和揉眼,容易伴有結膜充血,因此常被診斷爲結膜炎,使用治療結膜炎的滴眼液後有的患兒症狀會有緩解但不久後又出現,有的基本沒有緩解。
類似的情況也常發生在聳鼻和清嗓子的孩子中,在疾病初期,經常被診斷爲鼻炎及咽炎,有的因症狀反覆發生,被診斷爲過敏性鼻炎或慢性咽炎。
這些反覆眨眼、聳鼻或清嗓子的孩子,要考慮有沒有有沒有抽動障礙(tic disorders,TD)
什麼是抽動障礙(tic disorders,TD)
抽動障礙(tic disorders,TD)是起病於兒童或青少年時期,以不自主的、反覆的、快速的一個或多個部位運動抽動和(或)發聲抽動爲主要特徵的一組綜合徵;包括短暫性抽動障礙、慢性運動或發聲抽動障礙、發聲與多種運動聯合抽動障礙(抽動穢語綜合徵、Tourette綜合徵)。
抽動(tics)是一種不隨意的、突然發生的、快速的、反覆出現的、無明顯目的的、非節律性的運動或發聲。抽動不可剋制,但在短時間內可受意志控制。
臨牀比較常見的表現有:
突然的、短暫的、沒有意義的運動,如:眨眼、聳肩等;突然的、無意義的發聲,如:吸鼻、清咽、犬吠聲等,較嚴重的有頸部、肩部、肢體、軀幹的抽動,並持續存在。抽動形式也從簡單到複雜,最後出現穢語。
當孩子有顯著的上述這些表現的時候,不要總帶着孩子看眼科、耳鼻喉科、內科,要看神經科或心理科確定診斷。
孩子有相關症狀時家長要放鬆心態
當看到孩子反覆眨眼、聳鼻、聳肩、清嗓子時,家長經過最初的專科就診後會自行搜索相關資訊,發現“抽動障礙”的信息。
這些信息會讓家長比較緊張,因此而產生焦慮,尤其當孩子動作特別多時,焦慮情緒外化表現爲反覆追問孩子比如:嗓子怎麼了?疼嗎?癢嗎?怎麼不舒服?是覺得有東西嗎?等等
在上面的“抽動障礙”概念裡講了,這些動作是不可剋制的,是非自主的,家長的反覆追問和焦慮情緒,只會讓孩子更緊張,動作更多。
孩子有這些表現,家長不擔心是不可能的,但家長最要做的就是控制自己的緊張,儘可能的淡化這件事,這才能幫助孩子。
比較常見4~7歲的短暫性抽動障礙其抽動持續時間一般不超過1年,主要的治療方法就是心理行爲治療。家長的情緒放鬆,減少對孩子抽動行爲的關注是非常重要的。
回顧疾病初期誘發因素,與孩子深度溝通
抽動障礙可能是遺傳因素、神經生理、神經生化及環境因素等相互作用的結果。簡單講就是病因尚未完全明確。
有些孩子的發病可以找到誘發因素,比如驚嚇、緊張、生氣等。
比如文章開始提到的一石小朋友,和媽媽深入溝通後發現在症狀出現之前媽媽曾嚴厲責罵過孩子。於是建議媽媽就這個事情和孩子好好談一談,平等和氣的交流一下意見,同時少關注孩子的症狀,很快孩子的小動作就消失了。
儘早、細心的回顧可能的誘發因素,對應處理,有非常好的作用。
病情緩解後還可能反覆
有些孩子病情緩解後會有反覆,比如有緊張、焦慮、生氣、驚嚇、 興奮的情緒時,或疲勞、生病、被人提醒時。
比如考試前、重大比賽前或玩的太累的時候都可能讓症狀再次加重。2020年9月休息半年剛開學時,因爲生活節奏突然加快,課業壓力增加,看到不少有此症狀的孩子。
對於這些孩子,健康是最重要的,其他的都要稍稍讓讓路。
持續不緩解要看專科醫生確定診斷及治療
如果孩子抽動每天發生而且次數較多,持續兩週以上,或抽動間斷髮生,但持續時間長,建議家長帶孩子看神經科或心理科,明確診斷並按醫生要求進行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