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納百川》臺海爆發戰爭時,美國敢出兵協防?(王義雄)

(圖/達志影像)

1971年7月,美國尼克森政府的國務卿季辛吉(Henry Kissinger)秘密訪問中國,與中國國務院總理周恩來的會談促成新的戰略性反蘇中美聯盟,中美關係的歷史因而被改寫。半個世紀以來,中國逐漸融入國際體系、經濟高速增長,發展成爲可與美國匹敵的大國。

美國當初選擇接觸中國,主要是基於「聯中抗蘇」的地緣政治考慮;而鼓勵中國走向開放和現代化,則是預期中國在經濟自由化之後會出現政治自由化,最終走上美國期盼的自由民主之路。但中國的發展並未如美國所料,經濟騰飛也沒有帶來美國式的政治民主。如今,中美關係的本質已經發生變化,兩國從前相對和緩的關係已經一去不復返。

美國政界和學界,原本希望通過接觸而改變中國政治制度的想法已經勢不可爲,取而代之的是對中國的遏制與競爭,幾乎所有中國議題都集中在如何應對中國崛起帶來的挑戰。當下的中美兩國,在世界上代表着兩種不同的價值理念、兩種不同的發展模式,甚至是兩條不同道路的選擇和競爭。美國國防部長奧斯汀(Lloyd Austin)2022年12月初在雷根國防論壇(Reagan National Defense Forum)發表演說指出,中國是唯一有意願,且越來越有能力重塑這個地區和國際秩序,以迎合其專制喜好的國家。奧斯汀也警告稱,美國正處於抗衡中國的關鍵時刻,但美國不會准許中國企圖重塑印太地區。

美國世界強權心態想要強銷美國式的民主到中國,但中國卻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自豪,展現中共的領導與治理能力,對美式民主嗤之以鼻。因而美國視中國爲「膽大妄爲的獨裁者」,更因爲烏俄戰爭,大幅修改國安戰略,點名中國大陸,是美國最大的地緣政治威脅。拜登政府的國安策略報告,點名中國就是美國最主要的地緣政治挑戰,而北京是唯一,有意圖,也有能力重塑國際秩序的競爭者。

在美中對抗的全球趨勢中,臺灣問題是美國最佳操作的議題,因爲兩岸分治多年,臺灣當前也沒有統一的意願,這給了美國一個空前絕佳的機會,可以利用臺灣來打一場代理人戰爭,美國不願意看到臺灣遭到中國併吞,這將不只是西太平洋一座島嶼的歸屬問題,更意味着美國失去整個印太區域的優勢地位。所以要將臺灣武裝成一隻堅強頑固的「豪豬」,讓中國不敢靠近輕啓戰端。2022年1月,美國共和黨聯邦參議員接連提出「武裝臺灣法案」,要藉「臺灣安全援助倡議」,自2023年至2027年每年度提撥100億美元預算,加速臺灣部署不對稱戰力,強化臺灣抵禦中國入侵之能力。

民進黨政府一再宣稱臺美關係史上最好,但實則是因爲中美關係走到新低點,美國藉着對臺噓寒問暖來挑釁測試中國的底線,但是美國這種作法是毫無道德與外交道義的,以臺灣的安全做爲與中國博弈折衝談判的籌碼,會導致如烏克蘭飽受戰火摧殘的下場。拜登多次聲明會保護臺灣,但是過去的經驗告訴我們,美國不會爲了擊退中國大陸的武力犯臺而在初期出兵干預,較有可能是在中國大陸主動攻擊美軍部隊和基地,美國纔可能強硬還擊,且美國對於應該提供臺灣多大程度的軍事支持,並沒有共識。

美國不會爲一個「不爲自己而戰的國家」而戰,但大陸居於民族宿命,定會實施統一臺灣的作爲,此時美國肯定不會出兵協助臺灣,其武裝臺灣成爲豪豬,絕非真正協助臺灣,而是欲造成大陸重大的損害,削弱大陸的國力,以延緩大陸的崛起,有如蘇俄烏戰爭弱化蘇俄的翻版,又鼓勵臺灣打巷戰,更會讓臺灣血流成河,造成臺灣人更多傷亡.

話說回頭,臺灣人民爲何會有想與大陸切割的分離意識,這必須加以分析探討,如果不希望兩岸開戰,就必須在這些原因中找出解決方案,以免臺灣步上烏克蘭家破人亡的悲慘後塵。

臺獨思潮及臺獨運動是一種非常複雜的社會政治意識及行動,它的產生有着深刻的社會、歷史、政治及文化的背景。臺灣成爲中國的一部分應該從鄭氏政權經營臺灣開始,他們爲中國的開疆拓土做出了貢獻。不過鄭氏政權始終是一個地方政權,還沒有納入中央。1683年,康熙帝派遣施琅進攻臺灣,最終鄭氏投降。1684年,清朝在臺灣設置了臺灣府,其下設臺灣縣,鳳山縣與諸羅縣。這標誌着臺灣正式納入了清朝的版圖,而且清朝對臺灣的管轄長達210年,因此得到了廣泛的國際認可,使得中國擁有臺灣具有法理依據。

可是1895年在中國遭受日本侵略而簽訂《馬關條約》後,清政府又將臺灣割讓給了日本,1945年,日本戰敗了,將臺灣歸還給了中華民國。在漫長的歷史歲月中,臺灣同胞在反抗異族的侵略和反對清廷統治鬥爭中,衝破原住民和不同祖籍移民間的血統、文化、語言等層層障礙,形成一種休慼與共、相互依存的臺灣地方意識—「臺灣意識」。該意識有三大特點和兩面性。三大特點是: 愛國性、反抗性和自主性, 這是它的正面。而抱怨性、排他性、分離性、狹隘性是它的負面。正面是本質、主流,負面則是其非本質、次要的特性。在70年代前, 負面的特性沒有產生明顯的社會影響, 後因臺灣內外政局、經濟等諸因素的變化,「臺灣意識」被膨脹利用,在一定範圍內變成了「臺獨意識」思潮產生的溫牀。

國民黨在臺灣長期實行封閉式的高壓統治,是臺獨產生與發展的內在根據。國民黨政權本質上是官僚資本聯合民間大資本所形成的大資產階級專政體制,具有十分濃厚的封建性和獨裁性。同時國民黨蔣家政權在「反臺獨「的名義下製造了大批冤案,將一批意在追求民主運動的新生代政治人物推向了臺獨之路。前民進黨宣傳部主任蔡仁堅就曾說,「臺獨是基於國民黨刻意的壓迫與不民主激壓的反彈性」。

海峽兩岸長期隔絕,政治體制和意識形態嚴重對立,加上國民黨執政多年反共宣傳及大陸方面某些政策上的失誤反饋給臺灣民衆的恐共心理, 使臺灣內部逐漸滋生了一種封閉型, 區域型的思想體系「臺灣命運共同體意識」,企圖在中國大陸之外獨立尋求所謂臺灣的前途。而民進黨掌握政權之後,更加大肆解讀臺灣意識,想要拋棄原有的中華民國政府,另組成臺灣國。

長期以來,美國基於傳統戰略利益、經濟利益及道德利益的考慮,一直視臺灣爲其控制亞洲的戰略要塞。戰後,通過全面推行「一中一臺」政策,全力支持國民黨對臺灣的統治,阻撓中國的統一,直接導致了海峽兩岸的長期隔絕。中美建交後,美國又制定「與臺灣關係法」,事實上承認臺灣是一個獨立的政治實體。美國少數政要及學術機構還公開支持臺灣住民自決和獨立。同時,作爲維護美國在臺利益的備用手段和制約措施的臺獨勢力,一直保持在美國國會和歷屆政府的視野之內,受到支持和縱容。臺獨分離意識才會在臺灣社會中普遍存在,而掌控臺灣中央政府如繼續推動臺灣與大陸的分離,勢必引來兩岸戰爭。讓我們失去家園失去親人,而倖存者也只能在斷垣殘壁下的暗夜獨自哭泣。

民族分裂都渴望追求統一,這是民族的宿命,任何民族都一樣。二戰後有三個分裂的民族,東西德、南北越、南北韓,最幸運的是東西德,未經戰爭國家就統一,而南北越經十幾年的爭戰,始見統一,而南北韓經幾年的戰爭,依然南北對峙。

至今依然分隔臺海兩岸的臺灣與大陸,究竟要以東西德模式或越韓模式,來完成民族的統一?兩岸領導人爲蒼生,爲兩岸人民,應嚴謹思考這個問題。

「國家統一、民族復興的歷史車輪滾滾向前,祖國完全統一一定要實現,也一定能夠實現!」中共二十大的開幕式上,國家主席習近平的發言陡然提高些許聲調。當宣讀完「解決臺灣問題總體方略」的最末一句,臺下2340位中共黨代表立刻奉上最熱烈的掌聲,迴盪在人民大會堂里長達30秒。從這一段視頻可以看出中國對分離分治七十多年的臺灣有多麼渴望能迴歸祖國統一的一天。

就大陸而言,臺灣問題就不是單純的兩岸關係,而是被習近平列入的兩個大局之中的關鍵,一是中國國家發展戰略的大局,成爲完成第二個百年、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一環;另一則是國際的大局,成爲美中戰略競爭中最關鍵的議題,直接牽涉中國主權、安全與發展等核心利益。這兩個都與習近平有關,習近平提出「民族偉大復興」,並將臺灣問題列入其中,美中戰略競爭雖爲國際結構因素所致,但也因習近平的執政而有所加速。

就臺灣而言,兩岸分離近百年,政治體制、生活方式、思考模式,加上有些政客的搧風點火,使民意傾向「維持現狀」,而政客們貪婪權位又擔心被罵出賣臺灣,不敢挺身投入兩岸和平談判。

如果臺灣一直拒絕和平談判,又願當美國棋子,大陸當然會毫不猶豫地做出抗議或反映,最明顯的就是2022年8月前美國衆議院議長裴洛西訪臺,引發中共的不滿而對臺實施環臺軍演,共軍圍臺軍演毀掉了臺灣「三條線」,促使中國大陸建立了「三個區」。所謂臺灣「三條線」爲海峽中線、領海線、能源生命線;中國大陸則建了「三個區」爲封控區、禁飛禁航區和常態化戰巡區。

目前兩岸關係已處在1996年飛彈危機以來最嚴峻的緊張狀態。在中共看來,無論是裴洛西訪臺、拜登總統軍事協防颱灣的承認,或是美國國會研擬臺灣政策法,都是在挑戰習近平的戰略定力。習近平不但沒有示弱的空間,且將迎難而上,在他的第三個任期完成統一大計,至少要將統一的大勢與格局基本確定,這是全球知中人士的共同研判。

臺灣問題久延不決,大陸顯已失去耐心,再也無法接受無法改變現狀的無力與無奈現實。而且美國以臺製華策略步步升高之際,中共忍受臺灣「倚美謀獨」逼近極限,所以臺灣問題已成中美鬥爭的聚焦點與引爆點。既然底線已被美臺踩踏,戰略定力必須有所調整,大陸不會隱忍不發,而是奮力反擊,取得臺灣問題的主動與主導地位。因此臺美關係升溫,對臺灣並沒有好處,臺灣的執政者若不能洞悉美中臺三角關係,一昧的迎合美國、配合美國玩弄抗中游戲,必然遭到中國大陸的反擊,爲政者不得不小心應對臺海情勢的變化,爲人民尋出一條和平繁榮的道路,否則就是明日的烏克蘭。(作者爲前立法委員、「兩岸和平公投」發起人)

※以上言論不代表旺中媒體集團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