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納百川》社羣媒體的危害(張瑞雄)

臉書、Instagram 5日深夜大當機,外媒報導,Skynet、Godzilla、Anonymous Sudan等3組織聲稱是他們「癱瘓」的。(示意圖/美聯社)

最近臉書和IG的大當機可能讓很多人睡不着覺,也有些人可以早點睡覺,未嘗不是一件好事。社羣媒體平臺已經密不可分地融入了我們的日常生活,以前所未有的連結性和資訊獲取滲透到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從與朋友和家人保持聯繫到了解時事,這些數位平臺徹底改變了我們與周圍世界溝通和互動的方式。

與任何變革性技術一樣,社羣媒體的興起也帶來了一系列意想不到的後果,雖然這些平臺最初被譽爲全球互聯和民主化資訊共享的先驅,但它們的普遍存在也引發了一系列複雜的問題。

關鍵在於社羣媒體對我們心理健康和福祉的影響,尤其是對青少年和年輕人等弱勢羣體的影響。不斷接觸經過精心策劃和過濾的現實,再加上透過按贊、分享和評論,有可能導致很多心理問題。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過多的螢幕時間和社交媒體參與與心理健康問題有關,包括憂鬱、孤獨和焦慮程度的增加。

另外社羣媒體已成爲網路霸凌和網路騷擾的溫牀,進一步加劇了對使用者心理健康的負面影響。網路提供的匿名性讓一些人大膽地從事在現實世界中爲社會所不可接受的有害行爲,從而創造了一個有毒的環境,可能對接收端的人造成毀滅性的後果。

當然社羣媒體與心理健康之間的複雜相互作用絕非一刀切可以解決,雖然有些人可能會因過度使用而遭受負面後果,但其他人可能會透過這些數位管道找到安慰、聯繫和賦權。因此需要採取全面、多方面的方法來應對眼前的挑戰,這項努力必須涉及政策制定者、科技公司、心理健康專業人士、教育工作者和社區之間的合作,以開發優先考慮使用者福祉的解決方案,同時又不損害自由表達和創新的基本原則。

教育很重要,需要從小培養數位素養和促進健康的網路行爲,這可能包括將適合年齡的課程納入學校系統,促進關於社交媒體潛在陷阱的公開和誠實的討論,並鼓勵批判性思維和培養媒體素養技能。

科技公司本身在重塑使用者體驗和實施保障措施以促進積極健康的網路互動方面可以發揮關鍵作用,如改進內容審覈做法、加強隱私保護,以及鼓勵從過度螢幕時間中休息或爲那些被心理健康問題困擾的人提供資源的功能整合。

我們必須以同理心來處理這個問題,只有透過整體和包容性的方法,我們纔有希望利用社羣媒體的力量來改善社會,同時保障用戶的心理健康和福祉,特別是社會中弱勢的羣體。

衡量成功的真正標準不是消滅社羣媒體或施加嚴厲的限制,而是可以促進真正的人際連結、賦權和相互理解。透過以開放的心態迎接這項挑戰並共同致力於建立一個更加積極和包容的網路世界,我們可以在不損害基本價值觀的情況下,實現社交媒體的變革潛力。

(作者爲臺北商業大學前校長)

※以上言論不代表旺中媒體集團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