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納百川》兩岸交流 智庫先行(劉性仁)

日前大陸最具權威的中國社會科學院臺灣研究所成立40週年暨第十屆兩岸智庫學術論壇在中山舉行,來自兩岸的50餘位專家學者齊聚一堂。(中國社科院官網)

日前大陸最具權威的中國社會科學院臺灣研究所成立40週年暨第十屆兩岸智庫學術論壇在中山舉行,來自兩岸的50餘位專家學者圍繞論壇主題「新形勢下兩岸關係的機遇與挑戰,主題內容涉及新時代黨解決臺灣問題的總體方略、臺灣政局與兩岸關係形勢、中華文化與兩岸融合發展、臺灣地區民情民意、美國總統大選與美國新政府對臺政策、臺灣問題的國際環境與外部因素等,具有現實意義及問題導向。

這項兩岸智庫學術論壇歷時多年,具有相當特殊意義;由全國臺灣研究會、廈門大學臺灣研究院和臺灣二十一世紀基金會、中國文化大學國家發展與中國大陸研究所共同主辦。這項兩岸智庫所搭建的平臺,提供兩岸學者知無不言、言無不盡的機會,更難能可貴的是,在變動的時代中,提供交流的希望。

多年來,兩岸智庫論壇多在大陸舉辦,承蒙大陸多個智庫單位出錢出力熱情舉辦,其中值得說明便是中國社科院臺灣研究所,這個號稱三臺會中的頂樑柱成立於1984年,至今已走過40年的歷程。40年來,中國社科院臺研所始終扮演學術最高殿堂的角色,爲大陸對臺決策提供重要智力支持;始終秉持實事求是、與時俱進的原則,致力推動對臺研究工作,數十年替兩岸和平發展及融合發展貢獻心力;始終堅持爲兩岸同胞謀幸福的初心使命,結合當前國際及國內形勢,進行兩岸學者面對面的直觀交流。

有幸擔任其中一員的中國文化大學國發大陸所,無論臺灣何黨執政,始終也是秉持初心,希望能善盡社會責任,發揚知識分子的責任,主辦方只是提供一個平臺,參加者可以來自兩岸各界學有專精的學者共襄盛舉,辦起會來學術味濃,政治味少,但有多了些現代問題的研討及關心,提出各項建言,至於有沒有成爲兩岸當局所參考?不可得知。

我們可以說,智庫交流在學術研究、決策諮詢、人才培養、輿論引導、對臺交流等都發揮積極作用,推動兩岸關係發展與促進兩岸學術交流,更是不在話下。因此可以斷言兩岸智庫交流的意義在於兩岸思想碰撞與合作,併爲公共政策的制定提供多元、深入的觀點。

首先,兩岸間問題複雜,兩岸智庫透過學術交流,不只可以增進彼此間的瞭解,還可在各方面建立信任與合作機制,減少誤判與衝突。其次,兩岸智庫交流可以提升兩岸研究的質量,讓兩岸學者們費盡心力找問題與解決問題,智庫誠然是政策研究和建議的重要來源,兩岸智庫交流能夠帶來更多元的觀點和經驗,促使兩岸研究更加全面與深入,從而替兩岸當局提供更具創新性和可行性的建議。

再者,兩岸智庫交流比較少發揮的功能便是知識共享與學術合作,由於兩岸互信不足,許多成果無法共享,涉及敏感領域的學術研究更是無法觸碰,使得研究受到限制。但是透過交流過程,兩岸智庫仍然可以共享可以分享的學術研究成果,這對兩岸甚或是全世界,都提供增進了解的目的。

另外,兩岸智庫交流也有助於探討兩岸的各種挑戰與機會,評估各種可能性,對於兩岸政策的制定,產生重要的影響。對於兩岸民意及媒體的導向與公共輿論空間,提供理性與和平的空間,兩岸智庫離不開媒體,透過媒體將兩岸學者看法報導出來,增進更多交流機會與探討的空間,有利於凝聚兩岸民意共識的建立,透過媒體報導影響公共輿論,對於推動對某些議題的關注或改變,進而產生實質性的幫助。

因此兩岸智庫交流不僅是知識和資訊的傳遞,更是和平與理性及多元意見的伸張;兩岸關係需要更多的文化理解、政策協作、學術創新及致力於全球合作,兩岸智庫自然責無旁貸,中國社科院臺灣研究所、全國臺灣研究會、廈門大學臺灣研究院和臺灣二十一世紀基金會、中國文化大學國家發展與中國大陸研究所都在書寫兩岸歷史。

職是之故、有兩岸各種智庫交流,兩岸交流不悲觀,兩岸關係不絕望;期盼兩岸各種智庫提供平臺與機會進行兩岸各種議題深入研討與交流機會。特別是在當今兩岸關係複雜嚴峻、充滿變數與風險的情形,兩岸智庫都應該替兩岸關係的和平穩定發展揮更大的作用,只要兩岸智庫先行,交流並不悲觀。

(作者爲中國文化大學國發大陸所副教授)

※以上言論不代表旺中媒體集團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