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納百川》兩岸大局關鍵在南臺灣(汪明生)

南臺灣再次成爲制約大局的關鍵地區。圖爲高雄六合夜市人潮。(遊定剛拍攝)

選舉結果與後續研判的討論已經不少,有美國特使團的專程來臺,有立院藍綠白的合縱連橫,有藍營臺中大勝桃園全拿的鼓舞,有ECFA可能中止對於產業的衝擊,然而高雄臺南的全軍盡墨可能因距離感而較少關注。

若由南臺灣的在地角度,則是又一次地顯示了無論是對外的兩岸關係或是對內的選戰結果,南臺灣再次成爲制約大局的關鍵地區,並且癥結是在人口結構與階層意識的社會層面。

作爲先行先試的微型中國,1990年代的臺灣曾有大格局的前瞻規畫與積極樂觀的全民自信。然而自南臺灣的民間觀點,卻也看到了在地意識對於市場開放與民主參與的明顯落差。歷經十年公民自發的行銷高雄倡議推進,真實體會到了民國初年喚起民衆的重要與艱難。後來愈來愈認識到如此這般需要長期耕耘播種的社會條件,方是支持與制約作爲流量的任何發展的存量基礎。

2006年出席澳門的全球華人華僑和平統一大會,是第一次將南臺灣在兩岸大局中,可能出於所在位置與領域視界,而被兩岸人士與全球華人在發展向上的觀點意識下,長期忽略的情況態勢與解讀處方整理髮表。一晃眼這已經是18年前的事了。

就此有如上李鴻章書般的來自民間基層的遙遠南方,看到了問題也提出了想法,然而卻石沉大海般地機緣未至。2017年1月在廣西柳州召開了「兩岸南南合作發展」論壇,事後才知道是大陸主辦方的社科院臺研所領導,在讀了多次前往拜訪未即面見後留下的文件資料,有所啓發深表認同而得以拍板。後來數次交換意見,依然認定兩岸南南合作是歷盡艱辛運程多舛的兩岸關係中的好主題好方向。

2018年掀起的韓流與北漂縱然曇花一現令人喟嘆,至少說明了南臺灣與許許多多的基層及青年,是民心思變渴望方向的。怎樣的變化與怎樣的方向呢,就如同當時內憂外患的中國一樣,社會是人類發展的內容,與歷史進化的重心,卻也是2000年起不分藍綠緊跟老美后,在臺灣的大政方針上被遺落的重要資產。

那麼什麼是社會呢?相對於國家,社會是地區,也就對應訓政階段省縣鄉自下而上的自治養成。建國大綱中的規畫,是以黨政力量建構地方自治的條件基礎,主要是以民爲本的政權與民權。臺灣經常所謂的主權,是在30年前發展較好全面領先兩岸時期,出於選舉考量而被有心植入的面子工程。而今臺灣作爲法理地區的民生髮展裡子已然不足,孰輕孰重應該不難分辨,即使徵詢基層庶民與一般青年想必亦然。只是多年以來的國王新衣可真是不容易說穿的。

如此若能實事求是,兩岸確保和平不難,臺灣同胞迴歸渴望的發展,大陸提出的經社融合,乃至眼前的環境能源危機與即將到來的鉅額碳稅,皆可在突破僵局後一併打包處理,乃至即知即行做了再說。兩岸倘若通力合作,臺灣全球發光發熱,就業不難前景光明的點子方案創意無窮,那纔是找對了方向走對了路。

有別於全球主要經濟體的大陸佈局,臺灣僅能依靠相對於政府的社會民間,所以至此的遠因就是前述的漏了訓政階段。北臺灣先經後政的執政方向雖然不錯,然而是基於新竹以北的條件基礎,這次中臺灣選得也好沒有問題,至於問題究竟在哪,前文已經表述得清楚不過了。大陸方面也該誠摯認識,臺灣作爲先行先試微型中國的重大意義;由於臺灣的西式民主不成功,大陸也就少了許多折騰。裨補臺灣困境與對平順翻頁及邁向復興的意義,就絕不亞於經濟產業數字可見的取捨權衡。

社會也是社羣,也就是作爲現代公民的自發連結,乃至志同道合的同志同道。全球開放教育普及資訊發達之下,臺灣的社會發展規律已是普遍的個體意識。凝聚個體的社羣力量,各個領域各種議題已在臺灣普遍深化,所需的是在裡子層面的民生議題聚焦連結,與兩岸城市地區的經社融合。雖然算不上高大上,卻是在真正檢視兩岸交流融合的社會基礎,與大陸多年對臺的政策績效。

另外在個體層面,相對於政黨、候選人與政治人物的政治,社會就是在民主選舉另一端的選民。獨立思考、理性論辯、多元觀點、包容尊重的公民教育,每到選舉就是知易行難,並且正是南北明顯有差的重要分野。30年來在號稱民主聖地的高雄,一般人對於兩岸議題,就像哈利波特中的佛地魔一樣,是避之唯恐不及、無需黨政出手只能以「那個人」來含糊帶過的。這也是需要大陸不只冷眼看待而是務實準確掌握瞭解的。

然後是相對於經濟的就業,社會就是生活。1990年代之前的多數人,生活只是休息恢復,朝九晚五不分晝夜的工作纔是無奈之下的人生目的。然而自後已經改變,對於全臺灣的絕大多數人,就像大陸的九零後,上班工作只是手段,過好生活纔是目的。兩岸的經社融合,在社會層面的話題材料應該不少,這也是亟需收集準備建構充實的。

民族主義中,孫中山曾經振臂號召:中國要聯合世界上以平等待我的國家地區共同奮鬥;中國強大後要濟弱扶傾堅持王道。那麼兩岸發展已過黃金交叉下的對臺交流,尤其是對老百姓,尤其是對南臺灣,尤其是對庶民基層與廣大青年,尤其是在普遍聽聞多次提出的兩岸一家高感主軸下,是否可以具體操作化爲行動,乃至創造條件入島入心,正在考驗大國崛起後的兩岸中國人,是否已經擺脫坐言起行的民族特性。

2008年政黨再度輪替,主政者提出先經後政與先易後難的施政主軸。果然是忘了社會,也就是忽略了空間地區與時間世代長期失衡與蓄意帶偏下,南北已經處於不同的民情意識與發展階段。從南臺灣與基層庶民的角度,幾乎仍然擺盪於滿清末年與民國初年之間,2008年有如辛亥革命成功,2024年則又回到滿清末年。百年前的中國,在現代與市場等簡單概念上尚處於知難,而眼前臺灣的庶民與青年眼中的兩岸糾結亦何嘗不然。與大陸情況近似作法不同,臺灣在農村乃至許多轉型變遷中被忽視落下的地區面向,紛紛冠上了日本引進的創生,就都好像一下子又充滿了希望。

而從大陸角度,一直認定美國纔是硬道理。一方面上下一心努力超趕,一方面又面臨正被脫鉤下的因應。調適檢視之下,除了美元與美軍之外,還有美言這一關鍵要素,也就是文化教育下的話語體系與媒體網絡。一步到位的思維佈局,應是對應後現代社會的後物質價值,也就是臺灣CSR與ESG等民間企業已經熟悉,與大陸處處可見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換言之,半世紀來美國並未放鬆臺灣,日本更在臺面下操作,大陸對臺交流30年,是否也該沉澱反思與時俱進呢?

這20多年來,大陸一直把握髮展與市場,本來就大,現在更強。加上黨國體制的國家資本主義,以政黨+政府+國企+私企+項目等五位一體橫掃全球。兩岸之間,好似全民皆狼般的「厲害了我的國」,對上了臺灣90後全民皆羊的溫良恭儉讓。市場意識之下不易對接基層與南臺灣,政績掛帥之下就更是不易出成果,這就是眼前臺灣情況的結構成因,並實需於此變局前及早提醒的。

疫後以來在大陸舉辦的兩岸活動愈趨頻繁,大陸提出的兩岸融合,在既有體制政績掛帥下以統派團體人士配合演出可以理解。然而要有真正的融統實效,則需請出來加上走進去地跨海入臺,那就不只是政績掛帥與市場考量,還要實踐檢驗真理乃至較高標準的心靈契合,這就有如當時來臺普及三民主義教育後,曾經補述力行哲學般地深刻着眼於國人的知易畏難。

一帶一路已然上路,政治改革聽聞或亦開展,這些都是新情勢新時代下中國式現代化的正確道路與重大踐行。對於僅剩的臺灣問題,是在分析中美的武力對比與可能出招,是在隔海觀火藍綠與白的選戰高下,還是在美日環伺之下走出新世紀堂正中國人的新道路。

兩岸交流30年下來,應已進入國統綱領中程的互信合作也就是大陸所提的經社融合,其操作方式已須區分官民,或謂上述的政社分開。對於大多數的臺灣同胞而言,其實需要了解認識融合發展的實踐證明。2010年開展的平潭特區倘若務實認真辦理,迄今應已可出豐碩成果,眼前即是最好的展現時機;至於2023年發佈的福建示範區,料想招商招青並不容易,聊助大陸發展與政績之餘,不得不說其實是在拉大宣稱融合下與臺灣本身的各種差距。

2017年由高雄長期在地深入基層的優質議員在筆者指導之下完成博論,採以較爲嚴謹的理論架構與研究方法,探討地方各界對於兩岸城市寬面合作的主觀認知。在經濟面向(財富、所得)與政治面向(主權、和平)之外,竟然發現社會面向(觀感、位階)的相對權重較高。如此一方面說明人們在評估比較時其實是感性的,在與市場較爲脫節的南臺灣傳統社會,要成爲自己人的關係經營,自是非常重要。無怪乎以論資排輩高下位階的藍營,與物質逐利市場意識的大陸,每到選舉就是難敵綠營深耕的情感溫暖。

筆者奔走兩岸20多年,一直不斷呼籲的,就是「兩岸大局的關鍵是在南臺灣,癥結是在社會」,並且「以兩岸促統而言,高雄其實要比華盛頓更重要」。大陸自詡是孫中山的繼承者,民族民生與實業計劃已超額完成有目共睹,建國大綱的訓政階段搭配民權主義的體制改革,應是耕耘中的中國治理的主要內容。眼前國際情勢已趨明朗,畢功一役的指導思想,似是在發展規畫上將臺灣一併包括在內,並且能予補強前述各個社會面向的偏差不足,此即兩岸南南合作的基本構想。以爭取民心的內政工程並考量已然異化的發展階段,或可接替原本主權堅持的九二共識,作爲新階段下的兩岸融統方略藍圖。

眼前全球內外變局,維穩勢須重新部署。武統拖統俱不可取,對臺實已萬事皆備,所需的就待下定決心的東風了。(作者爲孫文南院院長)

※以上言論不代表旺中媒體集團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