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大新發現!海洋微塑膠可能傳播大氣
國立海洋大學助理教授提出微型塑膠在環境宿命和傳輸的獨特見解。(國立海洋大學提供/張志康基隆傳真)
國立海洋大學的最新研究報告,刊載在水資源領域排名第一的Water Research期刊上。(國立海洋大學提供/張志康基隆傳真)
據估計,全球每年有上千萬塑膠垃圾釋放進海洋,再經由風化作用形成肉眼看不見的微型塑膠。這些微型塑膠怎麼影響生態,成爲全球科學界最關心的話題。國立海洋大學研究團隊與輔仁大學化學系最新的研究結果證實,海洋中的微塑膠不僅可能沉降至海底,還可能傳輸至大氣中。
海洋大學海洋環境與生態研究所暨海洋中心助理教授許瑞峰表示,在查找國際文獻的過程,發現許多低人爲活動開放海域的大氣中,仍然可測得微型塑膠,除大氣本身的沉降外,也推測經由海浪拍打所產生的氣泡破碎後,可能把漂浮於海表面的微型塑膠噴出至大氣。但目前學界針對海洋微型塑膠的宿命大致着重於下沉的機制研究,鮮少提及水氣交換的可能性。
這份研究報告證實了許瑞峰的猜想,提供了微型塑膠于海洋中「消失」的可能原因和新研究方向。相關成果已發表於水資源領域排名第一Water Research期刊,影響因子高達13.4。
海洋中心主任特聘教授黃志清對此表示:「聯合國已訂定2030永續發展目標SDG14時程,海洋環境的保育及資源永續利用已刻不容緩。海洋中心會持續支持這樣的重要基礎研究,以解決日益嚴重的全球污染及環境變遷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