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戰會論壇》英國印太戰略意圖 跟着美國來臺灣?(蔡裕明)

英國海軍最尖端航空母艦「伊莉莎白女王號」前來印太地區巡弋,停靠美國海軍在日本的橫須賀基地,但基於新冠防疫要求,全體船員約1240人不會下船。(摘自推特)

英國政府宣佈在其伊莉莎白女王號(Queen Elizabeth)航空母艦與護衛艦艾佛頓號(HNLMS Evertsen)於9月駛往日本後,將在亞洲地區常態性部署添馬艦(HMS Tamar)及史佩艦(HMS Spey)。

伊莉莎白女王號航母與護衛艦抵達日本後,分別停靠美國與日本的海軍基地。日本防衛大臣岸信夫表示,日本已與英國確認共同立場,即堅決反對以脅迫手段之方式改變現狀的意圖,並且強調基於法治自由與開放印度-太平洋的重要性。與此同時,英國正與東京與印太地區強化全面性關係,並在今年1月申請加入《跨太平洋夥伴全面進步協定》(Comprehensive and Progressive Agreement for Trans-Pacific Partnership CPTPP),希望在2022年底前完成加入CPTPP的談判,這表明英國有意增加其在太平洋地區的存在。此外,英國最終將在印太地區部署沿海應變小組(Littoral Response Group)的海軍陸戰隊,任務包括疏散和反恐行動,進一步表示英國擴大在印太地區的參與程度。

英國擴大參與印太戰略之目的

當代英國皇家海軍強調作爲自由民主國家是爲拓展貿易前來印太地區,而非類似18、19世紀作爲帝國權力擴展的一部分。在伊莉莎白女王號航母前來印太地區之前,英國的兩棲船塢登陸艦海神之子號(HMS Albion)、巡防艦薩瑟蘭(HMS Sutherland F81)與護衞艦阿吉爾號(HMS Argyll)已在印太地區進行巡戈,並開展航行自由行動以對抗日益增長的中國海軍行動。

爲何英國要擴大參與印太戰略?首先,英國在退出歐盟後更爲關切印太地區的貿易與海上航行安全。從英國退出歐盟之後,倫敦對於全球態勢進行反思,並且其軍事行爲開始「向印太地區傾斜」。

從亞丁灣經麻六甲海峽到東海這塊印太地區,仍是全球經濟的核心部分。印太地區對英國貿易與商業利益仍極其重要,這是倫敦所不能忽略的全球市場,該地區的政治與經貿利益,讓許多海軍大國願意派遣軍艦維護自身的利益。倫敦方面進一步評估,是否加入由美國、澳洲、日本和印度組成的四國集團,以對抗崛起的中國的可能性?美國五角大廈纔會說到,英國派遣航母正展現建立一種相互聯繫的盟友與夥伴網絡,可以支持在印太地區的自由航行與基於規則的秩序(rules-based order)。

其次,英國印太政策作爲全球戰略的一部分。英國政府於今年3月公佈《競爭時代中的全球英國》(Global Britain in a competitive age)文件,該份文件關注北約與歐洲聯盟三巨頭(EU three)的雙邊關係,並將焦點置於亞洲的重要性。

從英國新鷹派對於中國的政策來看,倫敦對於北京的態度,較柏林與巴黎對於北京的態度更爲接近華府立場。英國外交大臣藍韜文(Dominic Rennie Raab)去(2020)年訪問印度新德里纔會表示,英國與該地區許多國家「有着共同利益與價值觀」,並且涉及海上安全、供應鏈脆弱性和氣候變化等領域。

再者,英國強調與美國在民主價值與技術升級的重要性。英國首相強生(Boris Johnson)力推組建D10民主國家聯盟以反對中國的構想,希冀與美國等民主國家合作,對抗中國在技術面的優勢,特別是華爲在5G中的作用,以及警覺到中國收購英國的晶片等高科技產業。同時,新冠肺炎等新興流行性疾病也強化倫敦的觀點,即英國需要在關鍵技術領域更爲自力更生。

最後,英國希冀在印太地區的影響力能夠「迎頭趕上」。英國原本從傳統與歷史上與印太地區國家有深厚的淵源,但在二戰過後將自身視爲美國與歐洲的橋樑,不免忽略印太地區的重要性,現在則希望更爲重視,倫敦認爲可以在全球所重視印太地區的安全體系扮演更爲重要的角色。除日本外,英國亦與數個印太國家採取安全合作政策,包括強化《五國防禦安排》(Five Power Defence Arrangements),並期望在汶萊或新加坡設置支持英國皇家海軍的設施。

強化英國皇家海軍與美軍的「可互換性」

航母出動對於展示英國在印太地區的存在意義重大。伊莉莎白女王號在印太地區,將實踐包括傳遞戰略訊息、戰力投射、海軍與軍演外交以及促進貿易等各種角色,爲英國在全球的舞臺奠定基石。除傳遞戰略訊息外,伊莉莎白女王號所展示的「可互換性」(interchangeability),逐漸取代過往的「互操作性」(interoperability)協同作戰理念。

美國海軍作戰部長吉爾迪(Michael Gilday)表示,美國與盟國海軍擬「使用開創性的能力,強化操作概念,並共同提供海上聯合戰力」,將特別專注於航母打擊、水下優勢以及海軍/海軍陸戰隊的整合,同時針對如無人機與人工智慧的未來作戰,實現「可互換性」的作戰理念。

2020年10月伊麗莎白女王號與F-35B隱形戰鬥機,共同參與蘇格蘭海岸附近的北約演習。更在今年6月,伊麗莎白女王號上的美國海軍陸戰隊VMFA-211中隊 F-35B戰鬥機參與打擊伊斯蘭國組織的任務,VMFA-211是位於亞利桑那州(Arizona)尤馬(Yuma)的美國海軍陸戰隊中隊,更顯見英國皇家海軍、皇家空軍與美國海軍陸戰隊的高度整合能力。

用軍事術語而言,可互操作性意味着模組化的方法,即主要艦艇、中隊或艦隊等作戰單位,與盟軍的軍事單位共同執行任務。可互換性卻對協同作戰提到新的高度,英國皇家海軍與空軍,以及美國的海軍陸戰隊或可能的日本海上自衛隊的人員混合在一起,使其熟稔相互的戰鬥文化與溝通術語,可能形成更有戰鬥力的混合部隊,共同面對灰區衝突以及來自中國的「切香腸」(Salami Slicing)戰術活動。

以臺灣與香港爲風暴核心的地緣政治角力

中國則不樂見英國派遣航母的計劃,更認爲這是殖民主義迴歸的標誌。前中國駐倫敦大使劉曉明當時認爲,「英國期望在退出歐盟後仍可以在全球事務當中發揮重要作用」,但是派遣航母前往亞太地區的作法不是正確的作法,是「一個非常危險的舉動」,尤其是在去年6月通過香港《國家安全法》後,中英關係急劇惡化。

儘管英國表示將擴大在印太地區的軍事存在與捍衛在該地區的利益,但印太地區卻有着高度複雜的地緣政治挑戰。首先,如何化解因香港問題所導致的中英關係緊張。倫敦在思考如何維護香港的法治與承諾的同時,應有對於中國與印太地區的整體性作法。

其次,英國也需要化解新殖民主義的批評。中國指責倫敦在印太地區部署航母與軍事存在,是殖民主義的再現,這並非無的放矢。亞太許多國家曾經歷過大不列顛帝國所殖民,可能引起許多東南亞國家深層的歷史傷痕。最後,英國軍力不足以支撐全球範圍的兵力投射,只能將重點置於歐洲與北約的合作伙伴。

英國首相強生在被問到美軍撤離阿富汗與臺灣面對中國威嚇時,表示「臺灣局勢將持續困難;對此,英國的唯一正確作法就是支持美國的全球領導地位,而英國也將持續這麼做」。更在9月16日,美國、英國和澳洲結成名爲AUKUS的軍事聯盟對抗中國,可能成爲印太地區未來界定安全的方法,AUKUS其中的重點便是臺灣。而無論AUKUS未來發展爲何,倫敦漸關切以臺灣與香港爲核心的地緣政治風波。

(作者爲實踐大學會計暨稅務學系副教授,國戰會專稿,本文授權與洞傳媒國戰會論壇、中時新聞網言論頻道同步刊登)

※以上言論不代表旺中媒體集團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