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球員專題》棒籃足影響比一比 歸化規定大不同

效力TPBL福爾摩沙夢想家的高柏鎧,是中華男籃隊目前的歸化球員。(中華籃協提供)

棒球、籃球、足球對入籍或歸化的國際球員規定不同,其中棒球尤其是經典賽,甚至不用取得身分證件,只要資格符合就能從寬認定,但想借此來拓展棒球的國際版圖,目前仍在努力當中。足、籃都要以護照爲準,但入籍或歸化難度較低的足球,已有國際球員壓縮本土球員空間的疑慮,最嚴格的籃球也不是沒有漏洞可鑽。

經典賽在鼓勵參賽、資格從寬認定的政策下,陸續出現過被喻爲「美國二隊」的以色列與英國,2017年中華隊甚至曾以7比15不敵以色列隊。只是棒球種子是否因此能在這些不玩棒球的國家開花結果,恐怕大有疑問。反觀臺灣原本就爲棒球癡狂,若搭上國際化風潮成功徵召「CT卡費」,一來正賽陣容更有競爭力,二來也能讓國人關注度更高,絕對是美事一樁。

經典賽讓球員可以代表父母親的祖國出賽,足球的入籍則放寬到祖父母,但取得護照是必要條件。而公民權可能有隨附義務,如我國男性公民得要當兵,還因此出現怕入境被抓去當大頭兵的「客場限定」國腳,形成無法在主場出賽的特殊狀況。

至於大量國際好手固然能夠迅速提升國家隊戰力,但也有足壇人士憂心恐壓縮本土球員空間,若是國家隊都是入籍或歸化球員,是否會影響基層球員持續踢球的意願及動力?如何強化並深耕在地青訓系統,則是另一個值得深入探討的議題。

國際籃總(FIBA)的歸化球員各國限1名,入籍則得在16歲之前取得身分證明,但嚴格規定似乎仍有漏洞可鑽,像是今年亞洲盃男籃資格賽的卡達隊,陣中至少有6到7名來自東歐、美國或非洲的外籍球員,可是FIBA仍讓卡達打完資格賽,且以E組第2直闖會內賽,其中的公平性恐怕暫無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