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宮巨幅古畫重生記

這幅山水畫的尺寸已不能用“大”來形容,因爲與它相比,常見的大型山水畫都只能算小畫。它縱4.46米、橫2.82米,以一般民宅的高度,頂天立地展開,也只能看到一半。當記者故宮博物院文保科技部看到它時,感覺巨幅這個概念就是爲它而設的。

傳統技藝施救,古畫起死回生

幅畫全名爲《蔣懋德山水圖貼落》。貼落,簡單說就是貼在牆壁或隔扇上用以裝飾書畫,因其可隨時令更換而得名。貼落通常是畫在紙或絹上,作者均是擅長書法的著名詞臣或者如意館畫家。這幅巨大的貼落,是畫在一整塊絹上的,是宮廷畫家蔣懋德在乾隆年間的作品

故宮博物院文保科技部書畫修復組組長楊澤華告訴記者,2019年3月,書畫修復組對其開展檢測與修復工作。他回憶:“這幅畫送來的時候,是橫着捲起又從中間對摺,所以打開後可以看到非常明顯的‘豐’字形損傷,而且有的地方已經碎成渣了。”僅憑肉眼觀察就能看到,貼落絹絲出現嚴重脆化、斷裂、碎片脫落移位等病害

古字畫裝裱修復技藝,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而20餘人的書畫修復組就有5位傳承人,說起這個,楊澤華頗爲自豪。作爲第二代傳承人,他帶領着小組成員,採用傳統技藝對這幅巨大的貼落進行搶救。

在書畫修復組的工作室桌子上,有三張巴掌大的帶字紙片。修復組副組長馬越介紹,這是修復人員在貼落的背襯中發現的三處題簽,是歷史上對貼落修補時留下的。其中,寫有“符望閣北門西南牆”的題簽所處背襯層最靠近畫心,且其表面滲有原牆紙的花紋,應爲最早題記。這三張題簽佐證了史料記載,這幅巨大的貼落原來是貼在乾隆花園符望閣下層北部西小間內南牆上的。同時,也能看出,這幅貼落的背襯可能曾有局部更換或加厚。她還表示,專家推測該畫作在清末從牆壁上揭下並卷折存放多年,導致畫作出現斷裂等嚴重病害。

與一般的書畫作品修復相比,這件巨幅絹本畫的修復,難點衆多。比如,對於一般尺幅的畫作,翻面是一件普通的工作,而對於這件巨幅作品,“翻身”成了一個難題。最終團隊藉助特製工具、多人合作才完成。又如,極度考驗耐心的“揭心”工序。“揭心”就是將書畫背後已失去承託作用的託心、背襯紙揭掉,以便進行畫心修補和重新裝裱。書畫性命,全在於揭,這一步是揭裱修復過程中關乎成敗的最爲重要的一步。揭心過程需要細緻嚴謹、一絲不苟,絕不能傷及絹絲,因此可謂“如履薄冰”。面對如此大尺幅的作品,揭心工作更是極具挑戰。修復組特製了可伸縮的玻璃工作臺,還在上面加裝了能拆卸的木橋畫面中間位置的工作,修復師是蹲在木橋上完成的。而爲防止在“揭心”過程中絹絲扭動,就需要固定。用什麼材料加固?修復團隊進行了多次實驗論證,才最終選定用化纖紙。

補綴、託畫心、覆背、接筆、全色……每一道工序都是一次對耐心與毅力、更是對能力的考驗。最終,當修復前後的照片放在人們面前時,令人驚歎,這張巨幅貼落起死回生、活過來了!

現代科技加盟,修復細到極致

透光攝影、多光譜成像、X射線熒光面掃描成像、三維病害模型……如果不是身處故宮博物院,眼前放映的幻燈片會讓記者以爲自己跑錯場地了。原來這些是對古畫進行的非侵入分析檢測技術。正是這些現代科技手段的“問診”,探查到了大量用肉眼無法看到的“病情”,從而使修復人員可以用最爲細緻的“治療方案”對症下藥。

比如,通過“透光攝影”,可以清楚地看到畫作表面大略的摺痕分佈、命紙拼接的具體位置、畫心命紙背後的折畫條,以及顏料薄厚、顏料脫落情況等。上述三處註明畫作所在地點的題簽,就是用透光攝影發現的。

“這是我們的‘左輪手槍’。”故宮博物院文保科技部副主任雷勇笑稱。這是一臺多光譜成像設備,是通過八濾波片輪轉來拍攝文物。他向記者展示了三張圖,是使用不同波長的光拍攝出來的,“在可見光波長下,可以清晰地看到深淺不同的樹葉效果,但是在950納米波長下,淺色的樹葉就消失了。”這說明畫家描繪淺色的樹葉主要用了靛藍染料,深色的樹葉其實用的是墨色。

雷勇介紹,他們使用X射線熒光面掃描成像技術,能更好地分析各類顏色所使用的材料及技法信息。具體到這幅貼落,可以分析出石青、石綠中主要是銅元素赭石色中主要是鐵元素。他以畫面中一個幾平方釐米的局部向記者解釋了這項技術的“神奇”。用肉眼看,這處山石顯示出濃淡不同的綠色,似乎用的是同一種顏料;然而X射線熒光面掃描成像技術卻告訴人們,這些綠色是用不同材質的顏料繪製出的,因爲它們所含的元素不同。這些細節的發現,給後期全色修復提供了重要參考。

“通過紅外成像技術,可以清楚地觀察到貼落中碳墨線條分佈的情況,相當於看到了畫家最初的底稿,看清了顏料下掩藏的一些細節,有助於我們研究畫家起稿、填色。”楊澤華表示,用科技手段揭示出礦物原料面分布不同、薄厚差異,“從中我們能看出畫家的技法、筆墨、筆觸等很多信息,十分有意義。”

數字技術賦能,歷史最是時尚

乾隆年間的、4米多長、近3米寬的巨幅古畫——《蔣懋德畫山水圖貼落》,在重病纏身上百年之後,終於被故宮人救活了,治好了!

“5月18日,國際博物館日,首都博物館將推出《萬年永寶——中國館藏文物保護成果展》,屆時觀衆可以一睹這件文物的全貌。”故宮博物院副院長趙國英表示,這是故宮博物院首次將尺幅如此巨大、病害情況如此嚴重的一件書畫類文物,通過“無損傷況勘察技術”“顏料檢測分析”等現代科技檢測手段進行病害分析,結合古書畫裝裱修復技藝進行精心修復。

展覽結束後,這件巨幅古畫回到故宮會繼續展出。可是,由於在慈禧年間,這件貼落所在的牆下面加了一個地炕格局已發生了變化,所以它不能貼回原處了。然而,在數字世界裡,它可以“回去”。

故宮博物院資料信息部主任蘇怡介紹,她的團隊對包括符望閣在內的乾隆花園的修復進行了全數字化記錄,並在虛擬世界中搭建了一座符望閣。現實中的符望閣以各種不同類型的裝修巧妙地分隔空間,穿門越檻之際,往往迷失方向,故俗有“迷樓”之稱。室內裝修製作精美,又以金、玉、琺琅等鑲嵌裝飾,琳琅滿目,美不勝收。但因其內部狹小,且處處皆文物,所以至今尚未開放。而在虛擬的符望閣中,觀衆不僅可以仔細遊覽欣賞“迷樓”的每個角落、每處細節,而且能夠非常清楚地看到它修復前的樣貌,這張巨幅貼落就可以根據觀衆的意願回到原先的牆面上。

故宮博物院資料信息部副主任黃墨樵爲記者演示了一段使用數字採集成果製作的視頻:符望閣可以360度旋轉,從俯視到平視,觀察無死角;進入室內,大到房間格局,小到窗扇裝飾,大飽眼福;當然也少不了主角——《蔣懋德畫山水圖貼落》,不僅可把它貼回牆面,而且還能任意放大、仔細欣賞細節,同時還可把修復前後的樣貌進行同框比較。

傳統技藝+現代科技,爲巨幅古畫祛病強身、延年益壽,而數字技術則讓它煥發青春,活出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