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研院研發願景 有溫度的AI醫療

工業技術研究院將AI人工智慧應用於醫療,透過步態評估分析預測高齡者的跌倒風險。(工研院提供/莊旻靜新竹傳真)

隨着科技進步,AI人工智慧逐漸應用於醫療與長照,甚至可透過非接觸量測,得知高齡者的生理數據,工業技術研究院致力於應用AI人工智慧技術,生醫醫材研究所所長林啓萬指出,這會是未來趨勢,而工研院也依據診斷、治療、照護等方面研發。

林啓萬指出,目前應用方向多着眼於診斷、治療、照護,包含硬體軟體的開發,像是高速通訊5G雲端也會是人工智慧的一部分,可提升醫療照護的品質效率,透過技術導入,會有減少健保支出、協助解決社會需求。

微創導航 手術後免取出

以工研院目前研發產品舉例,林啓萬說,像是所內發展植入式的醫療器材,透過導入方式,在微創手術後不須取出,植入的過程也具有智慧導航系統,能精準導向病兆,並由醫師現場判斷,完成治療程序。另外還包含智慧影像診斷,也有助於醫師及時獲得病人狀況

林啓萬也說,目前工研院也與國內醫院合作,導入人工智慧及行動平臺資訊與通信科技(簡稱ICT)應用,例如肝臟腫瘤射頻消融技術,效果顯著且對正常組織傷害小,臨牀證實治癒率與手術相當。另外也包含3D列印的植體,未來可用於骨頭的重建及嵌入。

數據彙整 預知未來風險

林啓萬認爲,AI人工智慧應用於醫療,並非是爲智慧化而智慧化,而要更提供有溫度服務,透過智能化個人數據的彙整,也能提供更適切的服務,「這是我們的願景」。

此外,AI應用於照護方面,林啓萬也指,工研院也研發動態行爲評估分析,因高齡化社會憂心年長者跌倒,透過評估步態及分析,判斷跌倒的風險,也與榮民之家分析了500多位年長者的步態,發現具有跌倒的風險也可及早因應

甚至可應用於遠端醫療,林啓萬說,透過手持式的眼底鏡,讓偏鄉醫師爲患者檢查,透過雲端回傳數據,使眼科醫師判斷是否需要進一步治療,也可減省來回奔波時間。

跨域整合 優化長照服務

林啓萬表示,工研院目前也成立跨域共創模式「TIBIC生醫產業跨域整合實驗場域」及「銀髮聚寶盆」,前者融合生醫、電光、資通訊、AI人工智慧、機械等不同領域,打造產業升級與符合市場需求整體解決方案與服務模式,串接產業上中下游。後者則驗證、測試及整合長照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