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行原行長楊凱生:金融科技創新要更關注均衡性
21世紀經濟報道見習記者 程維妙 北京報道
“金融科技創新需要更加關注均衡性。中小微企業受限於資源,在數字化轉型方面很容易與大型企業產生代際差距,這個問題如果處理不好,會給中小微企業生存發展帶來新問題。如何構建層次更豐富的數字金融生態,體現數字金融服務的普惠性,是當下有待解決的問題。”5月30日,在“第九屆融城杯金融科技創新案例評選”啓動儀式上,中國工商銀行原行長楊凱生表示,從C端來看,要注意彌合數字鴻溝。
會後接受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採訪時,楊凱生進一步表示,可以通過大數據技術來收集中小企業的結構性、非結構性數據,然後實施(有針對性的)風險評估計量方式,從而增加對他們的信貸投放。
在上一屆優秀案例中就有相關應用。例如一家銀行創新應用的AI大模型,實現了數字化觸達、運營和大數據風控。基於細顆粒度企業認知,大模型可以分析不同科技型企業的信貸需求和規模,通過線上廣告等方式數字化觸達海量科技型中小微企業,提高普惠金融覆蓋廣度。
除了信貸投放外,作爲過去20年間我國金融體系最重要的創新,數字金融的應用還體現在移動支付、在線投資理財、場景化金融服務等方面。同時,數字金融也是“五篇大文章”的支撐及發展動力來源,深刻影響金融核心競爭力與服務實體的能力。
當前,數字金融的發展趨勢也在轉變。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副院長、數字金融研究中心常務副主任黃卓在活動上表示,未來數字金融發展趨勢將體現在四個方面:一是人工智能技術驅動的數字金融,二是賦能產業轉型升級的數字金融,三是數據要素驅動的數字金融,四是跨境數字金融與中國數字金融/金融科技企業出海。
其中在人工智能技術驅動方面,他談到,以ChatGPT和生成式AI爲代表的人工智能技術的出現,標誌着人工智能應用進入智能涌現階段。過去幾年,居民投資難的問題凸顯,人工智能技術的運用可以更好地實現居民財富的有效配置,爲長尾投資者提供個性化服務,解決投資端難題,同時引導這些資金轉向實體經濟,支持科技創新。未來,數字員工、智能辦公助手、智能風控、投資者教育等方面都有很大的提升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