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生:一次藝術、科技與生態協同的實踐
◎Wendy
展覽:托馬斯·薩拉切諾:共生
展期:2024年3月22日至8月18日
地點:紅磚美術館
生態危機已成爲全人類當下共同面對的重大挑戰。作爲一位長期關注生態問題的藝術家,托馬斯·薩拉切諾在紅磚美術館展出的大型個展“共生”,無疑是這個高度重視生態時代的發聲者——我們該如何勾勒未來圖景?在這個“千瘡百孔的星球”,萬物互聯互通,我們要如何與衆生協同?
蜘蛛與生物多樣性
托馬斯·薩拉切諾出生於阿根廷,活躍於歐洲。對於一位致力於消除學科、物種界限的藝術家來說,蜘蛛是托馬斯·薩拉切諾多年來最重要的合作者之一。展覽展出藝術家以蜘蛛爲靈感來源的一系列作品,如《關注之網》《宇宙如何陷入蛛網?》。在這裡,蜘蛛網成爲蜘蛛感官的延伸——耳朵、眼睛、嘴巴,同時也爲蜘蛛的身體提供了一個家。通過蛛絲,蜘蛛發送和接收振動,甚至是思想,爲蜘蛛提供了一種與世界連接的方式。
大型體驗裝置《算法·韻律》在800平方米的展覽空間內設置了18組形態各異的蜘蛛網,將展廳變成了巨大的網狀景觀,並向觀衆發出“化身蜘蛛”的邀請。巨大的蜘蛛網同時也是一個放大的絃樂系統。觀衆像蜘蛛一樣穿行於蜘蛛網,輕輕地觸摸、滑動和敲擊蛛網,體驗蜘蛛與蛛網的共振,參與到這一跨物種的合奏中。
薩拉切諾說,蜘蛛在地球上已經存在了3.8億年,而人類在地球上只存在了20萬年。“生物體不是原子化的個體,而是混合體……每個生物體都是一個‘嵌套生態’,以複雜的方式與其他生物聯繫在一起。通過這樣的思考,我們可能會注意到我們與其他生命之間的相互聯繫、我們如何跨越物種的界限進行合作,以及我們如何在一個星球上共生?”
大氣與呼吸的權利
“如何共生”的追問從蜘蛛這樣的非人類生物繼續延展至非生命物體,如對空氣的關切。懸浮於紅磚美術館下沉圓廳、僅靠太陽熱量就能飄浮的鏡面球體《Aeroke》喚起了一個充滿潛力、創造力、懸浮感的大氣空間,將對空氣的思考延伸至文化、生態等層面。
在裝置《顆粒物(質)》中,平時肉眼看不見的地球和宇宙塵埃粒子被一束光照得栩栩如生,彷彿在空氣中舞動。這顆粒物中有些是宇宙塵埃,有些是人爲塵埃,還有PM2.5顆粒,也包括燃燒化石燃料排放的黑碳微粒。它們的直徑爲2.5微米或更小,可以被人的肺吸收,進入血液。展廳中,這些微粒在一束光柱中晶瑩閃爍,就像宇宙中數以百萬計的星系,被參觀者的動作和呼吸攪動。薩拉切諾發起了這樣一個問題:誰有權呼吸?
《我們並非呼吸同樣的空氣》將空氣質量可視化,不同色調的點是我們呼吸的樣本。這些小點揭示了空間、種族、社會等因素——這些因素決定了人們能否行使呼吸潔淨空氣的權利。
無碳飛行與生態社會運動
展覽同時放映名爲《與Pacha一起,飛入Aerocene》的紀錄片。影片講述自2017年以來,藝術家與阿根廷西北部胡胡伊省薩利納斯的格蘭德斯鹽沼、瓜亞塔約克湖盆地的社區、Aerocene社區、太陽能航空博物館等地方的持續對話,同時還包括自2006年以來的其他檔案片段。
這部想象另一種飛行方式的影片,記錄了一次創下32項世界紀錄的AerocenePacha氣球飛行過程(“Pacha”在安第斯文化中意味着時間和空間,是一種高級的能量,組織並協調着自然和宇宙中的所有居民)。氣球在薩利納斯上空僅靠太陽熱量上升,順着氣流飛行。這是人類歷史上首次不使用化石燃料的飛行,被國際航空聯合會(FAI)認定爲最可持續的飛行。
AerocenePacha氣球上印有當地原住民社區書寫的“水和生命比鋰更有價值”等信息。這些來自赤道以南的原住民爲保護祖先留下來的土地,抵制以所謂“綠色轉型”爲由的鋰電池需求所驅動的工業鋰礦開採,進而展開維護天然生態的行動。實際上,提取1噸鋰需要200萬升水,對鋰的開採正在耗盡當地的水資源。“我們正處在一個所謂綠色資本主義與氣候正義鬥爭的時期。”當代藝術與生態學交叉領域最具影響力的理論家之一T.J.迪莫斯曾指出這一矛盾所在。
AerocenePacha的飛行帶來了從南方到北方的緊急訊息:自500多年前殖民化開始以來,全球北方的發展一直以犧牲南方爲代價;當下的能源轉型正在對世界產生不平等的影響,北方產生的80%的“技術廢物”被送往全球南方國家;北方國家要對92%的超標排放負責……北方的脫碳正依賴於對南方的新殖民,從而影響到全球所有居民。
50多年前,宇航員尼爾·阿姆斯特朗在月球漫步時說出“這是一個人的一小步,卻是全人類的一大步”;今天,薩拉切諾提醒當下的人類:“我們應當自省,我們究竟應當向何處邁步。”
托馬斯·薩拉切諾爲這場AerocenePacha飛行添加上一雙飛翔的翅膀,以美學的方式將科技、藝術轉譯爲一次生態社會運動:在這片土地的盡頭邁出一步,對地球及氣候來說,可能是巨大的一步,並將我們帶入一個新的紀元:Aerocene——一個與人類中心論相背離的紀元,一個以環保爲核心的紀元,爲了這顆星球上的80億人類和其他數萬億的棲息於此的生物共同受惠。
藝術家的領域是世界本身
《紐約時報》作者亞瑟·盧博曾這樣評論薩拉切諾的跨學科實踐:“薩拉切諾提醒人們,科學與藝術之間的鴻溝是一個較新的分野。曾經,藝術家不僅僅侷限於畫筆或鑿子:列奧納多·達·芬奇設計了飛行器;米開朗基羅是一位建築師;貝尼尼上演了一場水淹劇院的奇觀……而薩拉切諾試圖復興這樣一種觀念:藝術家的領域不是博物館或畫廊,而是世界本身。”
世界本身——也許正是此展覽的意義所在。正如此次展覽策展人、紅磚美術館館長閆士傑所說:“萬物並育而不相害,道並行而不相悖,小德川流,大德敦化,此天地之所以爲大也。”(《禮記·中庸》)展覽“共生”向我們揭示了一幅人與自然、不同種間和諧相處的理想圖景。
本組圖片公式托馬斯·薩拉切諾
紅磚美術館“共生”展覽現場
供圖/紅磚美術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