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社論》民主選舉莫忘追求良治善治初衷

工商社論》

2022年的九合一地方公職人員選舉,已於26日順利舉行。開票的結果,固然是不令人意外的幾家歡樂幾家愁,但更值得正視與省思的,毋寧在於整個選舉過程中,包括參選人、所屬政黨以及選務機關等相關部門具爭議性的言行舉止與作爲,是否扭曲了民主選舉機制意在「選賢與能」的初衷?

無庸置疑的,本次選舉最具爭議性的,乃是中央選委會結合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以保護1,920萬選舉人與30萬選務工作人員的安全與健康之名,宣告新冠肺炎確診者禁止投票,從而引發剝奪人民選舉權的違憲爭議。儘管估計因而將影響約7萬確診者的投票權,對整體的選舉結果影響有限。但如此誇張的決定,卻在投票之前讓兼任國家人權委員會主委的監察院長陳菊也看不下去,直指「行政部門本應及早因應確診者的投票問題,若有困難須向大衆說明,纔是負責任的政府。」

沒有錯,新冠疫情明顯並非近期才突然引爆。而在疫情肆虐的這近三年,包括美國的期中選舉,以及日本、韓國都曾先後舉辦選舉,除了可以透過早已建制的不在籍投票與通訊投票機制,以確保國民的投票權,即使尚未法制化,則也推出確診者可以郵遞選票或在具區隔性的投票所投票的應變對策。相形之下,我們的中選會卻未曾「超前部署」保障確診者投票權的具體作法。從而,儘管中選會容或可以身爲「獨立機關」做爲失職的護身符,但是卻讓蘇貞昌院長與蔡英文總統要承擔「不負責任政府」的罵名了!

另外,在競選期間,執政團隊的其他部會可也沒有閒着。包括勞動部預告明年將放寬基本工資補貼門檻,衛福部也在選前兩週通告政府對每位學生髮放快篩試劑以及每人50片口罩,乃至於農委會對嘉南高地區水果農的小番茄、洋香瓜,巧立名目的提供災損補助。公務體系在選前以大撒幣方式搶救選情的做法,本次的地方公職選舉雖然算不上創舉,但是不同部會爭相撒幣的密集出招,無疑成爲敗壞選風的「另類典範」了!

再者,堪稱是本次選舉期間最突兀的話題,莫過於有關參選人被揭發或質疑學經歷造假的案例層出不窮。檢視這些案例,固然直接關係到參選人的誠信,甚至使桃園市長候選人林智堅只能知難而退。但是從宏觀的視野來看,民主選舉既然期待能夠讓賢能之士得以服務桑梓,則不論是造假或抹黑,都只能算是爲求勝選而不擇手段的負面做法。如果未能自我剋制,則敗壞的選風反而可能使賢能者卻步,最後則淪爲幫派惡勢力的囊中物了!

歸納本次地方公職人員選舉的三大具爭議性或負面的選舉樣態,客觀來說自然不是隻發生在臺灣。其他衆多同樣採行民主選舉制度的國家,出現類似的情況也是所在多有。曾經在1990年代預言前蘇聯體制即將解體,並不無得意的在其專着「歷史的終結」,指出自由民主與市場經濟,是人類意識演化最終勝利者的美國哈佛大學福山教授,即曾在2017年的新書「政治秩序及其衰敗」,感慨民粹式民族主義對世界秩序造成有如前蘇聯垮臺般的大動盪。而踵繼其後的另兩位哈佛教授,更在2018年合著「民主國家如何死亡」,縷析冷戰結束後,經由選舉產生的民選獨裁者,一方面維持民主表象,另方面卻以幾乎看不出來的步調,逐漸腐蝕抽換其內容,轉爲民主獨裁者!

面對這種具高度傳染力的代議民主式微歪風,搶救之道無他。理應針對任期式民主選舉制度,只會促使勝選的民意代表或縣市首長,不論是問政或施政,只在意於能收立竿見影之效的短線操作之偏失,轉爲正視得以兼顧永續發展綜效的問政與施政新模式。特別是針對國民所得失衡加劇、地緣政治競爭風險、國民健康醫療照護、環境污染防治與永續發展等課題,更是將直接影響產業競爭力與人民福祉的關鍵議題,光靠作秀式的短線炒作,到頭來終歸是得不償失,自然也算是短視而不負責任的政府了!

准此,正當ESG已經成爲全球各國最熱門的話題,除了產業界已自我要求能跟上ESG的腳步之外,金管會更責成公私金融體系應落實依循ESG做爲授信貸款的準則。但是公務部門本身又何嘗無需依循相關準則?除了要讓法令的制訂和政策的推動,能夠符應環境永續及落實社會責任之外,治理能力的提升更是重中之重,則消極可以跳脫民主死亡的噩夢,積極則將不難達到追求良治,善治的初衷,期待每次選舉的勝選者,不要被勝利衝昏了頭,而能夠莫忘初衷,則國家幸甚,全民幸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