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社論》面臨景氣轉折,經濟如何昂首前行?

工商社論》

過去三年來,臺灣經濟平均成長率接近4%,人均所得也成長了7,000美元,在新冠疫情肆虐、俄烏戰爭影響下,仍有如此傲人的成績,殊屬不易。這些優異的成績可以歸功於人和、地利與天時。在人和方面,臺灣防疫之初,超前部署,生產幾乎不受影響。在地利方面,由於政府鼓勵臺商迴流、推動新南向政策,以及廠商長期在大陸佈局,所以臺灣可說是在新冠疫情下,唯一沒有斷鏈的國家。在天時方面,由於美中科技戰造成半導體的搶單、轉單效果,以及新科技(如AI、5G、汽車電子化等)對半導體需求的殷切,也帶來了半導體出口、投資的大爆發。

不過,2022年下半開始,人和地利還在,卻有點時不我與了。由於新冠疫情紓緩、各國解封,導致對臺灣3C產品需求減少,廠商庫存激增、訂單不明。其次,美國對中國大陸的科技戰,已由點到線到面,由一開始對個別廠商的出口、技術輸出限制,轉變高階製程的全面技術、出口的許可,更規範至美國人或持有美國綠卡人士不得在中國半導體擔任高階主管,也開始直接、間接的衝擊到臺灣。再者,由於兩岸的緊張、臺灣成爲地緣政治的核心,「去臺化」的呼聲開始顯現。

臺灣出口自去年下半年開始惡化,最後出現四連黑,導致去年第四季成長率爲-0.86%,全年成長率大幅下降至2.43%,今年成長率也恐將陷保2的苦戰。

展望國際經濟情勢,美國今年成長率估在1%以下,歐盟面臨停滯膨脹的壓力,日本則是成長平平,中國大陸在解封后,經濟預期在下半年開始反彈,成長率挑戰5%。在全球四分之三的GDP經濟體都呈現下滑之際,高度依賴出口的臺灣應該也很難置身事外。世界銀行、聯合國最近分別估計今年成長率爲1.7%,1.9%,幾乎是去年年初估計值的腰斬局面,可見經濟情勢變幻之莫測。

在內外經濟情勢困頓、出口不振的局勢下,臺灣如何維繫過去幾年的傲人經濟成長,繼續昂首前行,值得政府花更大的心力來思索及行動。

在外需(出口)困頓之際,政府能着力的地方將是內需(包括消費及投資)。過去是外熱內溫,如今可能是外冷內溫,甚至外冷內「加」溫,這個「加」字是動詞,意味着政府的政策必須動起來,纔有助於擴大內需。

在擴大消費方面,例如跨年101大樓的煙火秀,如果能夠結合周邊的購物中心、電影院、餐飲場所提供折扣或共襄盛舉、辦理活動,可以打造三天三夜的不夜城,帶動龐大的消費及購物人潮。超徵稅收每人普花6,000元,如能透過口號設計(如消費是美德、消費不要有罪惡感、消費是在振興經濟)鼓勵有錢人、不用刷卡的人可以加倍的消費,達到振興經濟的效果。

在擴大民間投資上,在出口低迷時,民間的進口、投資也會相對萎縮。但透過政策的設計,也可以驅動一些民間投資。例如投資抵減就是一個很好的反景氣循環工具,尤其在廠商面臨數位轉型、淨零排放及缺工壓力之時,如果政府可以提供數位轉型、淨零排放及商業自動化的投資抵減優惠,但配合落日條款,以三~五年爲限,相信可以兼顧擴大內需與產業升級轉型的雙重功能。

再者,政府亦可以考慮對中小企業發行數位券,補貼其部分的數位轉型、淨零排放、商業自動化的諮詢顧問費用。如此一來,一方面可以帶動資訊服務、通訊服務業的商機,除了擴大內需之外,又可以加速中小企業的升級轉型。

此外,臺灣不能沒有半導體,但也不能只有半導體,欲解決臺灣產業M型化的問題,服務業的發展及競爭力的提升就相當重要。

透過服務業的鬆綁、產業化,將新臺幣10兆元以上的超額儲蓄、超過30兆元的保險資金,導入長期照護、資產管理、雙語教育、都市更新、國際醫療等領域,引進人才、加速精進其商業模式,使其全面脫胎換骨,爲年輕人創造高階的就業機會,這也是操之在我、產業發展可大可久的契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