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社論》論臺灣通膨的近憂與遠慮

颱風接連而來,菜價居高不下,然而這還只是臺灣物價的近憂。圖/本報資料照片

臺灣8月通膨率升至2.52%,創了近七個月最高,不少人引以爲憂,認爲通膨又有升溫的現象。從數字上看確實是如此,臺灣通膨壓力似有升高的隱憂。

雖然政府樂觀的認爲,這次通膨率升高只是颱風豪雨所致,屬短期波動,一個月後即可回穩,但不幸的是走了杜蘇芮、卡努,又來了蘇拉、海葵,看來9月物價還會續漲,當短期波動接連而來,短期就會變成長期,至少對民衆而言,未來幾個月菜價仍將居高不下,在薪資增幅追不上物價漲幅下,實質薪資將持續負成長,民生痛苦勢必會再升高。

颱風接連而來,通膨率逐月升高,可謂臺灣物價的近憂,然而依歷年經驗,這個近憂只待蔬菜復耕收成,即可無憂矣,外界不必自己嚇自己。事實上,當前最讓人不安的是美中關係緊張,重創自由貿易所引發的通膨,這個僵局不解,類似1980年代初期的通膨又將捲土重來,嚴重一點,停滯性通膨(stagflation)可能又要重返人間,危害無窮。

我們只要回顧1980年以來全球的通膨率變化即可發現,自由貿易、全球化的推動與通膨率息息相關,依據國際貨幣基金(IMF)的資料,先進國家在1980年代前五年(1980~1984)平均每年通膨率達9.1%、歐盟也達11.6%,臺灣也有7.9%,但到了1995~1999年三個地區的通膨率依序是2.0%、5.9%、1.9%,何以如此?這全是拜自由貿易之賜。

二戰結束後,1947年在美國主導下籤署了關稅暨貿易總協定(GATT),隨後半個世紀總共召開了八個回合談判,促成了各國市場開放及關稅調降,自由貿易、全球化因此得以實現,尤其1986~1994年的烏拉圭回合談判更讓貿易自由化邁入新里程碑。

自由貿易、全球化分工降低了成本,使得自石油危機以來,困擾全球數十年的高通膨得以化解,這個高成長、低通膨的成就,也被譽爲新經濟(new economy),美國總統柯林頓於2000年4月曾召開白宮新經濟會議,於會中肯定自由貿易、開放市場帶來的成長,及抑制通膨的貢獻。

隨着自由貿易的實現,通膨率的下滑,經濟學家梭羅(Lester C. Thurow)也曾爲文表示:「1970~1980年代的通膨,如今已成了一座熄滅的火山。」事實上,自由貿易所促成的全球化,不只降低關稅及生產成本,也帶來了技術進步,而技術進步又提升了生產效率,加以競爭削價,消費者漁翁得利,全球物價得以進入最平穩的年代,2001~2005年先進國家、歐盟、臺灣平均每年通膨率依序是2.0%、2.7%、0.7%,2011~2015年更降至1.5%、1.5%、1.0%。自烏拉圭回合談判結束後20餘年,全球通膨率迭創戰後新低,多數人相信通膨已不可能捲土重來。

遺憾的是,好景不常,這個穩定通膨的自由貿易、全球化體系,自2017年美國總統川普上任以來,爲解決貿易赤字,屢屢以國家安全爲由加徵關稅,發動貿易戰,拜登繼任,變本加利,美中貿易紛擾愈理愈亂,當國家安全升上高天,自由貿易便下到地獄。臺積電創辦人張忠謀去年底嘆道:「全球化與自由貿易幾乎已死」,實非偶然。

1990~2015年全球的低通膨是拜全球化、自由貿易之賜,如今全球化、自由貿易幾乎已死,通膨自然又活躍起來,依據IMF及美、歐統計部門的資料,2022年先進國家通膨率升至7.3%創下1983年以來最高,美國8.0%也是1982年以來最高,至於歐元區8.4%同樣是1997年有統計以來最高。值得注意的是,這不只是一年的情況,2021年這些地區通膨率已不低,今年以來雖和緩了點,惟前八個月美國通膨率仍達4.6%、歐元區6.6%,臺灣也有2.3%,這些數字告訴我們,通膨捲土重來,已非虛言。

我們要提醒當局,眼前通膨率升破2%,雖被媒體說成衝破通膨警戒線,好似山雨欲來,然究其本質,不致於棘手,反倒是自由貿易遊戲規則的改變,纔是可怕的,臺灣外貿如此吃重,必將首當其衝,有關部門自應未雨綢繆。我們必須明白,全球化、自由貿易的式微,不只會影響生產、貿易,也將推升通膨,以美國如今視國家安全爲至寶,棄自由貿易如敝屣看來,全球想要回到2000年柯林頓召開白宮新經濟會議時的榮景,只怕是不可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