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揚司法風帆,駛向建設海洋強國的方向
1984年,改革開放的浪潮席捲神州大地,海事法院應運而生。中國海事審判史波瀾壯闊的篇章,從此開啓。
40年風雨兼程,40年砥礪奮進。一代又一代中國海事審判工作者秉持公正與專業,在這片特殊的司法領域開拓進取、辛勤耕耘,用智慧和汗水澆灌出豐碩成果。
回顧歷史、總結經驗,是爲了更好地再次出發。
11月27日上午,北京寒意漸濃,但首都賓館的紫雲廳卻暖意融融。在海事法院成立40週年之際,一場事關海事審判工作高質量發展的座談會正在進行。過去的經驗如何發揚?當今的形勢怎樣把握?如何爲建設海洋強國和高水平對外開放提供更有力的司法服務?來自全國各地的嘉賓濟濟一堂,凝聚智慧、共話輝煌、展望未來。
檢驗成績,海事審判再站新起點
波濤洶涌,汽笛長鳴。大屏幕上,生動的畫面將大家的思緒帶回到海事審判事業初創的年代,渾厚的男聲將40年“成績單”娓娓道來。
“最高人民法院先後制定了30餘部海事司法解釋,發佈16個指導性案例、110餘個典型案例,逐步實現了對常規性海事糾紛的‘全覆蓋’。”
“從1984年的18件,到2023年的29563件,40年來,海事法院年收案數持續增長。”
“截至2024年10月,三級海事審判機構共累計收案50餘萬件,案件涉及100多個國家和地區,受理案件類型從1984年的18項,到2016年的108項。”
一個個數據,展示了中國海事審判事業的長足發展,印證了亞太海事司法中心的重要地位。
“加百利”輪救助費用案、中威輪船公司對日本公司索賠案,彰顯海事審判體系“四樑八柱”的強大支撐力;
釣魚島“閩霞漁01971”輪船舶碰撞糾紛案、外籍人員南海非法捕撈水產品案,彰顯海事審判維護國家主權和海洋權益的堅定決心;
海上風電平臺事故引發的海上保險合同糾紛、我國首個全潛式深遠海養殖裝備“深藍一號”建造合同糾紛案、涉南極站建設物資海上保險合同糾紛案,凸顯海事審判支撐和服務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作用;
康菲案、“塔斯曼海”輪案、“桑吉”輪案、“交響樂”輪案,充分展示海洋生態環境保護的中國司法理念、司法水平和司法成效;
“天使力量”輪案、“河北精神”輪案、“尼莉莎”輪案、“艾麗肯”輪案,越來越多的外國當事人選擇向中國法院尋求司法救濟,印證着中國司法國際影響力和競爭力不斷提升。
一個個案例,講述着中國海事法院40年來積累的生動實踐、譜寫的宏偉篇章。
與會人員目不轉睛地觀看着海事審判工作彙報視頻,心潮澎湃、意猶未盡。全片那段鏗鏘有力的結尾,是所有人的心聲——
“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中國海事審判將繼續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爲指導,深入踐行習近平法治思想,向海圖強,奮發有爲,努力推動海事審判高質量發展,爲高水平對外開放和海洋強國建設作出更大貢獻!”
分享感悟,共譜海事審判四十載輝煌
40年春華秋實,中國海事審判事業從無到有、從有到強,服務保障海洋強國建設不斷取得新成就。
在交流發言環節,大連海事法院院長張國全第一個走上講臺,與大家分享大連海事法院着力打造國家安全保障地、社會穩定維護地、法治建設示範地、海洋經濟服務地、對外開放促進地、海洋生態保護地、區域協調發展推進地、海事糾紛解決優選地、涉外法治人才儲備地的工作成就與經驗。
“上海海事法院共受理各類案件76000餘件,收案總標的額約1103億元。自成立以來,上海海事法院不斷強化涉外審判工作,案件涉及100多個國家和地區。近年來當事人主體涉外、涉港澳臺案件數量約佔全部一審收案的25%。”第二位發言的上海海事法院院長汪彤,用一系列數據直觀證明了上海海事法院主動融入國家戰略和區域經濟社會發展進程,充分發揮海事司法職能作用取得的成效。
廣東省高級人民法院副院長王靜則從服務國家發展大局、堅定維護海洋權益,落實海事審判精品戰略、提升海事司法規則話語權,聚焦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打造跨境爭議解決優選地,深化司法交流合作、強化法治國際傳播力四個方面,介紹了廣東法院積極維護國家海洋主權、服務海洋產業、深化海事審判規則創新和機制創新所做的各項工作。
“當前,航運業正向着數字智能、綠色低碳方向轉型發展,電子提單、智能化船舶、減排防污等方面新類型爭議不斷涌現,愈發需要海事司法創新發展、定分止爭、清朗航運法治環境。同時,全球產業鏈供應鏈風險日益突出,愈發需要海事審判彰顯中國智慧,參與、塑造、引領新時期國際航運新議題、新規則。”中遠海運集團是中國航運業的“國家隊”,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經濟社會理事會理事、中國遠洋海運集團有限公司總經理朱碧新表達了對海事司法的期待。
“1995年,我從青島海洋大學碩士畢業,後來到國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工作,工作後參與的第一個項目是山東省蓬萊市海岸侵蝕調查和監測,論證登州淺灘海砂開採的環境影響,這是由青島海事法院審理的我國海砂開採環境損害賠償第一案的重要技術工作內容。”作爲海洋環境領域的科技工作者,全國人大代表、青島海洋地質研究所副所長印萍重點關注海洋自然資源和生態環境領域的司法保護工作。她在發言時和大家分享了自己與海事審判工作結下不解之緣的一段經歷。
“全國海事審判三級法院積極探索海洋生態環境司法保護的實踐路徑,不斷加強海洋環境司法保護力度,創新海洋環境保護審判機制,搭建海洋環境保護協作平臺,爲促進海洋強國和海洋生態文明建設提供有力司法保障。”印萍充分肯定了海事審判的相關工作。
交流發言環節結束後,會議宣讀《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對人民法院海事審判工作成績突出集體和個人予以表揚的通報》。獲得殊榮的集體代表和個人健步登上主席臺,從領導手中接過獎牌並拍照留念。
這些簇新的榮譽,既是對先進工作羣體的充分肯定,也是對全部幹警的有力激勵,更是對未來發展一份沉甸甸的期待。
展望未來,海事審判挺進藍海再出發
這一天,許多海事領域的專家學者應邀參加座談會。他們以深厚的專業學識和對海事審判領域前沿問題的深入洞察,爲海事審判提供了獨到見解。
清華大學法學院教授傅廷中如今已年逾七旬,走上教學崗位之前,他曾在港口、航運部門工作,所學、所做、所教、所研究皆爲海事。“可以說,我見證了我國海事立法、司法的全部發展過程。”傅廷中告訴記者。
“近年來,越來越多的外國當事人願意選擇在中國海事法院解決糾紛。他們看重的是我國海事法官的高素質和專業化水平,認爲我們的法官外語水平高,懂航運、懂貿易、懂海洋,辦案效率高。”傅廷中表示,“我曾不止一次地聽到過一些外國專家、學者建議他們的國家學習中國的經驗,實現海事審判的專業化。”
“海事司法推動了國家法治的完善。例如,海事訴訟特別程序法的一些規定被民事訴訟法所借鑑。”中國社會科學院海洋法治研究中心主任張文廣表示,“目前,全國人大常委會正在審議海商法修訂草案,業界的共識是海事法官在修訂草案形成過程中發揮了巨大的作用,加速了文本的形成。”
2013年起,張文廣就一直帶領團隊全程跟蹤、觀察、記錄中國海事司法的發展。“在我們看來,中國海事司法近十年取得了巨大的發展,中國海事司法的公信力和影響力越來越大。中國海事法官豐富的審判經驗爲中國參與國際規則制定提供了巨大的底氣和優勢,不少案例被全文翻譯成英文並進入各種國際平臺。”
國際社會日益關注中國海事司法,對此,張文廣認爲:“典型案例是迴應關注的重要載體。我國應採取更加開放的態度,提升海事司法透明度。”
談及海商領域首個聯合國大會通過的以中國城市命名的國際公約《北京船舶司法出售公約》,張文廣說:“目前聯合國貿法會第六工作組正在擬定一項關於可轉讓貨物單證的新的文書,也是源於我國的建議和推動。”
“可以預見,隨着越來越多的‘中國面孔’‘中國案例’‘中國方案’走向國際舞臺,國際規則中的‘中國元素’也將不斷增加。”張文廣信心十足地告訴記者。
“伴隨着我國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一帶一路’倡議、海洋強國建設的持續推進,海事司法在國家海洋事業發展中的重要性日益凸顯,在保障當事人的正當權益、維護國家海洋權益、保護海洋生態環境、促進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等方面肩負着重要的責任和使命。”關於海事司法的重要性,大連海事大學校長單紅軍這樣評價。
單紅軍認爲,下一步,要更加完善海事法律制度、更加健全海事司法體系,進一步提升海事司法隊伍整體能力和水平,並通過強化科技賦能,不斷激發海事審判工作活力。
“我國成爲貿易大國、船員大國、造船大國、港口大國,離不開海事審判40年來公平、公正、高水平、高質量的海事司法服務。”招商局集團風險管理部、法律合規部、審計部部長,國際貨運代理協會聯合會(FIATA)法律事務諮詢委員會主席,中國海商法協會副主席楊運濤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
“作爲企業界代表,很感謝中國海事法院公平公正的司法支持和保障。此外,最高法發佈的指導性案例和典型案例對我們來說也有很強的指導性作用,有利於發現企業問題、提高企業管理水平。”楊運濤說道。
40年,是收穫的節點,更是出發的起點。肩負着服務建設海洋強國和高水平對外開放的歷史職責,中國海事法院的嶄新航程剛剛開始……(記者 姜佩杉)
來源:人民法院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