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媒:官媒批帶節奏網暴科學家的博主,“愛國不是反科學家”

香港知名國際媒體南華早報報道:近年來,中國在科技領域取得了卓越的成就,這些成果不僅振奮了國人的信心,也讓世界見識到中國智慧的力量。

然而,隨着科技進步的加速,圍繞中國科技討論的聲音卻逐漸變得複雜起來,尤其是在社交媒體的推動下,不同聲音的碰撞中夾雜着不少激烈甚至是極端的情緒。

最近,一些知名科學家因提出中國與西方在基礎研究上的差距,被貼上了“親美”標籤,並遭到了網絡上鋪天蓋地的“網曝”,這一現象引起了廣泛關注和反思。

官媒的警示發人深省:“中國固然在科技上取得了長足進步,但如果盲目自信、視問題於不見,將可能阻礙進一步的發展。”

這一警示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當前科技討論中的盲點——過度的民族自豪感,有時反而會成爲理性科學交流的絆腳石。

科學家被攻擊事件的回顧

這次事件的導火索源於一些科學家在公開場合中關於中美基礎研究差距的言論。

97歲的中科院物理學家何祚庥以及他的妻子——同樣來自中科院的慶承瑞在公開演講中指出,中國在基礎研究的質量上與美國、德國等西方國家相比依然存在較大差距,尤其是在先進醫療設備的自主研發方面,仍然有許多亟待努力之處。

他們的言論被迅速地傳播到了各大社交平臺,並引發了部分網民的強烈反應。

不少博主將何祚庥夫婦的言論解讀爲“抹黑中國科技成就”,甚至將其稱爲“對國家的不忠”。

這些指責不僅在網絡上發酵,迅速形成了一波“愛國情緒”的潮流,許多充滿偏激色彩的文章和視頻獲得了大量瀏覽和點贊,使得何祚庥夫婦成爲了網絡輿論的攻擊目標。

另一位遭遇網絡攻擊的是華人數學家丘成桐,他曾於1982年獲得數學界的最高榮譽——菲爾茲獎。

作爲清華大學丘成桐數學科學中心的負責人,他在今年四月的一次演講中指出,中國的數學研究水平尚未達到20世紀40年代的美國水平。

他的言論同樣被一些博主抓住不放,他們指責丘成桐“吹捧美國,貶低中國”。對於這樣一位曾經爲華人爭光的數學家,網絡上卻充斥着質疑和攻擊的聲音,這無疑給人帶來了深深的憂慮。

中國科學院的計算機科學家孫凝暉也未能倖免。在一次公開論壇上,孫凝暉批評華爲的產業鏈模式過於封閉、壟斷,認爲這種封閉的模式不利於中國在與美國的科技競爭中取勝。

他的這番言論也迅速引起了軒然大波,不少博主質疑他是否有“別有用心”。孫凝暉的批評之所以引起如此大的反應,與華爲在國人心中的地位不無關係。

作爲中國民族科技的代表,華爲不僅在5G、芯片領域取得了重要突破,其首席財務官孟晚舟的“回家”更是被視爲中國在國際政治中的勝利。因此,針對華爲的批評在不少人看來就是對國家榮譽的挑戰。

這些科學家的言論究竟觸碰了什麼?實際上,他們並非否定中國的科技成就,而是在強調我們與世界領先水平之間的差距,提醒人們在自豪的同時,仍需保持清醒與警覺。

北京方面近年來對科技創新高度重視,並強調“科技強國”作爲國家發展的重要方向。

但國家的發展不僅需要創新的成就,還需要科學家能夠在安全的環境中表達自己的觀點,提出有價值的建議。

科技討論中的理性與激情

對於科學研究來說,理性是最爲關鍵的。科學本身就是一種不斷追求真相和突破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需要通過不斷質疑和反思來推動前進。

而過度的民族主義情緒,儘管能夠在某些情況下帶來團結和力量,但一旦偏離了理性軌道,可能就會對科學的發展產生負面影響。

從此次科學家被網絡攻擊的事件中,我們可以看到當前社交媒體上科技討論存在的幾個問題:首先,討論的失焦。

一些所謂的“愛國博主”爲了流量和關注度,刻意曲解科學家的言論,將科學問題政治化,激化矛盾,最終讓討論失去了原有的意義。

其次,討論的極端化。不少網民在談及中國的科技成就時,容易陷入非黑即白的思維——不是偉大成就,就是徹底失敗。

這樣的二元對立忽視了科學發展中的多樣性和複雜性。再次,科學家個人的學術觀點被過度道德化,導致他們無法在一個安全的環境下自由發表專業意見。

科學家們提到的中美基礎研究差距,無非是希望中國的科技水平能夠進一步提高。何祚庥、丘成桐和孫凝暉的批評,實際上是一種善意的提醒。

△ 諸位可曾還記得當年國士袁隆平先生還曾因爲購車一事被反覆網暴

他們在國際學術領域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和深刻的見解,這些聲音對中國科技的進一步發展至關重要。

令人擔憂的是,這些本應被理性看待的意見,卻被一些人利用來製造矛盾,甚至上升到“愛國”與“賣國”的高度。

對於這些問題,國家媒體也發出了警示之聲。《澎湃》網的社評指出,科技領域的討論應當迴歸理性,極端和情緒化的表達只會對科技產業造成危害。

事實上,科技創新不僅需要來自政府和企業的支持,也需要來自社會公衆的寬容與理性。

科學家們的使命就是不斷探索未知,提出新觀點和新思路,而不是爲了迎合大衆的情緒去掩蓋問題。

稍作小結

科技的發展不僅是科研人員的責任,更是全社會的共同使命。

在這個過程中,理性的討論至關重要。無論是何祚庥、丘成桐,還是孫凝暉,他們提出的問題無疑是值得思考的。

只有尊重科學,尊重不同的聲音,中國的科技創新之路才能走得更遠。在國際科技競爭中,過度的自信和盲目的民族主義不僅無法讓我們領先,反而會錯失改進的機會。

科技創新需要的是不斷追求真相、勇於質疑的精神,而不是被情緒綁架的討論氛圍。

只有全社會共同努力,創造一個開放、理性、包容的學術環境,才能讓中國科技的未來更加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