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受中華陶琉美韻 領略藝術之美——魯臺港澳記者走進淄川
(圖文來源/蔡如瑜)
10月11日,參加「相約母親河 · 共話齊魯情——臺港澳媒體山東行」聯合採風活動的魯臺港澳媒體記者,走進淄博市淄川區感受中華傳統文化與現代工業的完美融合。
感受中華琉璃傳統文化 領略琉璃藝術之美
琉璃即「瑠璃」,古人亦稱「五色石」。如鳳凰涅槃重生,在1000多度的高溫下,各色的人造水晶成就了她色彩斑斕如行雲、質地剔透似流水的質感,光彩奪目。其用途起源於仿珠寶、寶石等,逐漸擴展到日常用品,如琉璃杯碗、花瓶等。2008年,琉璃燒製技藝入選國務院批准文化部確定的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近年來,琉璃在國內普遍流行起來,琉璃製品受到越來越多人的青睞。
世界琉璃看中國,中國琉璃出淄博!來到中國最大的琉璃製作加工車間——中華琉璃文化創意園的熱塑製作車間,媒體記者們一睹工匠師傅化腐朽爲神奇的匠心巧手,領略了一件件精美絕倫的琉璃藝術品的幻化之路。據講解員介紹,雖然琉璃與玻璃極其相似,兩者的主要成分都是二氧化矽,但相比之下,琉璃更加色彩豐富,其製作工藝比玻璃要複雜得多。琉璃採用古代青銅脫蠟鑄造技術,經過十多道手工工藝製造流程的精修細磨,包括創意設計、原件配製、下料熔料、塑造成型、退溫、冷加工、清洗包裝等等。最後琉璃藝術家們在高溫1000℃以上的火爐裡,將水晶琉璃母石熔化後,通過藝術塑形使其成爲高貴華麗、天工自琢的琉璃藝術品。
(圖文來源/蔡如瑜)
隨後採訪團一行來到了琉璃博物館,參觀了各個時代琳琅滿目的琉璃工藝品,直觀地瞭解了琉璃的起源與發展。透過古代的琉璃製品可以看到古代匠人巧奪天工的技藝,解讀歷史在它身上留下的印記,感受它在失去原有用途後留下的藝術之美,從而更好地傳承和發展現代琉璃藝術。
(圖文來源/蔡如瑜)
訪中國工藝美術大師王一君 讓淄博陶瓷走向世界
淄川是中國陶瓷發源地之一。早在1400年前的北朝時期寨裡窯就開始製作青瓷是目前唯一已知的北方青瓷產地亦是江北青瓷發源地。唐宋時期的磁村窯出產的茶葉末釉、雨點釉、白釉黑花瓷、兔毫釉、鷓鴣斑花釉等著名品種組成了中國陶瓷史上有名的淄博窯在中國陶瓷悠久的歷史上留下了濃重的筆墨。
(圖文來源/蔡如瑜)
漫步於淄川區1954陶瓷文化創意園中,大碾盤改建成音樂啤酒廣場球磨機已成爲餐廳背景,泥漿池進了陶瓷博物館……高端的設計與舊廠房有機結合起來讓老工業廠區煥發出新的勃勃生機。然而這一切都離不開中國工藝美術大師、「國禮大師」王一君的帶動。
作爲淄博市1954陶瓷文化創意園的發起人之一,帶頭在園區設立展室,併力薦各位大師入園區設立工作室,充實園區力量,提升園區檔次。據瞭解,截至目前在王一君的帶動下園區入駐國家級、省級陶瓷藝術大師28名,入駐商鋪150餘家,年銷售額達到2.5億元,先後被授予「山東省中華文化傳承基地」「山東省工業旅遊示範點」「山東省海峽兩岸交流示範點」等稱號。
(圖文來源/蔡如瑜)
在王一君的藝術工作室內,陳列着他近些年來不同條件下創作的精美陶瓷作品,面對記者的採訪,他娓娓道來,向記者暢談他的藝術創作。在王一君看來,陶刻藝術創作需要創新,不能一味地遵循原有的規則,要克服「慣性思維」,達到「天人合一」的境界;要在吸收傳統文化精華的基礎上,守正創新,只有這樣,陶刻藝術才能煥發生命力,才能走向世界。
王一君從藝術創作的原發動力,講到中華文化的創作源泉,再到與新時代的現實呼應,充分展現出他深厚的傳統文化功底、自由灑脫的創作風格、充滿哲理的辯證思維和爐火純青的創作手法。聽着王一君大師對於陶刻藝術的獨特見解,媒體記者更加深刻感受到中華傳統文化的巨大魅力和藝術大師開拓創新的工匠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