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網評:以紅色文化融合之力激活網絡普法新動能

來源:法治日報

法治網特約評論員 陸玄同

在數字化浪潮奔涌的今天,網絡普法不僅是法治建設的“必修課”,更是凝聚社會共識的“黏合劑”。以“E法善治網聚同心”爲主題的2025年“全國網絡普法行”於2月21日在貴陽正式啓動,貴州、河南、山西、甘肅、北京等作爲5個主辦地,將相繼開展豐富的線上線下法治宣傳活動。

在貴陽,“紅飄帶”長征數字科技館將紅色文化與網絡普法相結合,以數字技術賦能紅色文化傳承與傳播。在遵義,遵義會議紀念館將弘揚紅色法治文化與開展法治宣傳教育結合起來,開展“長征中的法治宣傳”活動。如何讓法治精神真正觸達億萬網民,答案或許就藏在紅色文化與法治文化的深度融合中。這種融合是一種創新,爲網絡普法注入精神內核與實踐活力。

從遵義會議紀念館80%的文物都實現了數字化“上牆”,到山東諸城依託王盡美紅色法治教育基地打造的“法景融合”陣地,紅色資源正成爲普法教育的“精神富礦”,數字技術則助力網絡普法工作不斷創新。一場場豐富多彩的實踐表明,法治宣傳與紅色基因融合,爲抽象的條文轉化爲可感可知的精神力量提供了生動載體,也讓人們在歷史與現實的對話中,領悟“法安天下”的深意。

普法工作若僅停留於單向灌輸,難免陷入“自說自話”的困境。近年來,“非遺+普法”“文藝+普法”等模式的成功,印證了“接地氣才能聚人氣”的真理。從“面對面”的線下普法到“鍵對鍵”的線上活動,線上線下相互融合、相互補充,網絡普法宣傳惠及更廣泛社會羣體。

今年的“全國網絡普法行”更需借力短視頻、直播等新媒介,將紅色法治故事轉化爲“網言網語”,讓年輕一代在互動中完成從“圍觀者”到“參與者”的角色轉變。這種“潤物細無聲”的滋養,正是紅色法治文化“從羣衆中來,到羣衆中去”的生動體現。

“全國網絡普法行”系列活動的意義,不僅僅是普及法律知識,更在於塑造一種文明自覺。紅色文化與法治文化的融合,恰似“根”與“葉”的關係。紅色精神爲法治意識培根鑄魂,法治實踐讓紅色基因歷久彌新。當尊法學法守法用法借力紅色文化浸潤網絡空間蔚然成風,億萬網民不僅是法治中國的見證者,更是建設者。期待2025年的“全國網絡普法行”,以文化融合之筆,繪就一幅“法潤人心、網聚和諧”的時代畫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