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TF狂歡時段上演“冰火兩重天”,扎堆上新後如何留住人心?
在ETF市場發展如火如荼的當下,仍有產品募集失敗。在近半個月裡,匯添富國證糧食產業ETF、富國中證全指軟件ETF兩隻頭部公司旗下產品先後宣告未能成立。與此同時,ETF市場的“狂歡”仍在繼續,近一個月來規模增長了近三成;甚至有新品上市僅三日份額增加近2倍。
這樣“冰火兩重天”的情況在存量ETF中也有體現。據第一財經統計,目前規模超過100億元的ETF共有34只,而規模低於5000萬元的小微基金多達92只,其中29只運營時間甚至不足一年就迅速淪爲“迷你基”。不過,基金公司還在緊鑼密鼓地佈局各類ETF。
近年來,隨着A股市場的持續波動,資金持續往ETF市場轉移,加上政策支持、基金公司發力,以ETF爲代表的被動基金規模越來越大,已成爲A股市場上重要的增量資金。在業內人士看來,大發展背後意味着強競爭,對於具有先發優勢特性的ETF產品而言,“先上桌,再看能不能做好”。
ETF市場“冰火兩重天”
在ETF市場發展如火如荼的當下,仍有產品募集失敗。10月17日公告顯示,匯添富國證糧食產業ETF募集失敗。該基金在今年1月16日獲得中國證監會准予註冊的批覆,7月16日起公開募集,截至10月15日基金募集期限屆滿,未能滿足基金備案條件,故《基金合同》不能生效。
按照監管規定,新基金獲得“準生證”後,6個月之內要安排發行計劃併發出發售公告,募集期最長不超過三個月。從時間安排上可以看到,匯添富國證糧食產業ETF是近乎逼近逾期“紅線”才推向市場,用足了募集期限,但仍未募集成立。
這是今年以來發行失敗的第10只基金,也是年內第二隻未能募集成立的ETF產品。在上個月底(9月27日)宣告募集失敗的富國中證全指軟件ETF,也同樣是壓哨發行、募集期滿格卻未能滿足基金備案條件。
值得注意的是,這兩隻產品的所在機構均爲頭部大型公募。數據顯示,截至三季度末,富國基金和匯添富基金的基金資產淨值分別爲9951.04億元、9236.7億元,在同業中分別排名第7位、第10位。
在業內人士看來,若不考慮缺少知名度、渠道資源差等方面的話,有些產品募集失敗屬於戰略性放棄。“有些產品可能申報時覺得有機會,但當下環境又覺得後續成長空間不大了。”一位大型基金公司市場人士對第一財經說。
另一位產品部人士也迴應稱:“一方面是現在產品太多了,另一方面是當前背景下,幫忙資金的成本非常高,若預判後市機會一般,成本計算下來不划算,那可能就會放棄”。
那廂未能進場,另一邊卻熱鬧十足。10月15日,首批10只中證A500ETF正式上市,這批產品在9月募集時便全部超過募集上限,最終合計200億份。截至17日,這批產品的份額已增至299億份,僅三日,份額便擴大50%。其中,國泰中證A500ETF擴張最快,最新份額已經達到59.96億份,增加近2倍。
記者注意到,在上述產品募集失敗期間,ETF市場正迎來一場“狂歡”,資金淨流入量、規模增長速度、市場討論度、成交額等方面均達到歷史高點。Wind數據顯示,截至10月16日,全市場ETF產品規模爲3.49萬億元,較之上月同期的2.69萬億元增加了8000多億元。近一月內ETF市場規模擴容了近三成。
存在大量迷你ETF
事實上,這樣“冰火兩重天”的情況,也是ETF市場發展的一角。Wind數據顯示,截至10月16日,剔除今年成立的新基金後,全市場共有707只股票型ETF,規模合計爲2.65萬億元。
其中,包括8只千億元規模的產品在內,規模超過100億元的ETF共有34只,合計規模爲1.2萬億元。而另一邊,還有超過200只ETF產品規模不足1億元,包括70只在5000萬元清盤“警戒線”下掙扎的產品。
這些“迷你”基金裡,有22只成立於2023年,7只運營時間甚至不足一年。如工銀中證100ETF、匯添富中證電信主題ETF、銀華中證2000增強策略ETF均成立於去年12月。而在今年陸續清盤的20只ETF裡,華泰柏瑞中證有色金屬礦業主題ETF、景順長城國證2000ETF、鵬揚國證財富管理ETF等均爲去年成立的。
與此同時,在政策和資金的雙重支持下,各家基金公司仍在上報、發行,營銷各個維度互拼手速。一旦出現新指數或新賽道,各家基金公司都不甘落後,都要在第一時間推出ETF產品,競爭尤爲激烈。
Wind數據顯示,以基金成立日計算,從2020年開始,每年均有上百隻ETF產品上新。截至10月17日,今年以來有122只新ETF成立,24只發行份額超過10億元,半數則低於3億元。此外,還有11只ETF產品正在發行,47只處於待審批或排隊發行階段。
以最近的爆款產品中證A500ETF爲例,指數還未問世,便有多家基金公司積極上報。進入發行環節後,除了宣傳海報、小視頻刷屏外,產品發佈會、線上直播講解、線下路演等各種方式也同樣層出不窮。爲了“首發”成績亮眼,各家基金公司參與人員幾乎忙到“腳不沾地”。
“ETF同質性強、先發優勢明顯,首募規模成爲很多基金公司追求的重要目標,基金公司大多希望一鳴驚人。”華南一位指數投資部人士表示,先發產品會形成對資金的虹吸效應,若規模較大,即使後續有同質產品推出,想要“彎道超車”也有一定難度。
但隨着時間推移,密集發行的ETF很快出現迷你化現象,部分還處在“蜜月期”的ETF規模已經減少80%以上。據第一財經統計,截至10月16日,在年內成立的股票型ETF裡,已有22只年內成立的股票型ETF規模不足5000萬元。
例如華安深證主板50ETF,7月成立時的發行規模爲2.31億元,如今僅剩0.08億元;3月成立的海富通中證2000增強策略ETF、4月成立的大成中證紅利低波動100ETF的最新規模均在千萬元左右。
爲何瘋狂“內卷”?
那麼,即使快速成立就迅速淪爲“迷你”基金的案例頗多,但基金公司仍在積極上報,發行了很多跟蹤相同或者類似指數的產品。對此,第一財經採訪多位基金公司人士發現,大多數態度是“先上桌,再看能不能做好”。
“從完善產品佈局的角度來看,頭部公司要保持現有地位,那基本上市場上所有的賽道產品都必須要有,不然就可能會掉隊。”一位基金觀察人士對第一財經表示,ETF的發展是市場趨勢,頭部公司也是在佔位發行,有些產品是出於擴充產品線、追求差異化的戰略考量。
“比如細分賽道的先發優勢很重要,做得好就會逐漸形成自身競爭優勢。”該人士進一步表示,就結果而言,如果同質化競爭太嚴重,投入大量資源卻沒能做起來,那就是無意義的內卷。“這種‘內卷’也無法避免,不得不參與”。在他看來,大發展背後意味着強競爭,頭部公司後續在產品創新、流動性、費率這些方面會拼得更激烈。
滬上一位基金公司人士與第一財經表示,ETF產品會在市場中形成優勝劣汰,“報的多,後面淘汰的也多,能存活下來的就會紮紮實實成爲投資者配置的工具,讓市場保持交易流動性,長期來看,也是一件好事”。
在業內人士看來,過去ETF比較看重追求首發規模,但短期營銷帶來的投資者的黏性較差,普遍存在上市後規模出現比較大的縮水,這對管理人、銷售機構和投資者都是消耗。但如今這一局面有所改變。此外,流動性作爲ETF的生命,是評價ETF質量的重要參考指標。
第一財經記者注意到,目前,部分ETF的流動性表現並不好。Wind數據顯示,以10月17日爲例,98只股票型ETF全天換手率不足1%,73只成交不足百萬元。如易方達中證長江保護主題ETF、前海開源中證500等權ETF的成交額不足3000元,換手率不足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