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鳴、老人味-原來是脾胃在求救!中醫教你調理改善體質

臺灣人是出了名愛吃胃藥,不管是中藥胃散、西藥胃乳片,連出國都要買日本胃散回國分送親友。我曾經看過長輩用胃乳片來交朋友,街頭巷尾鄰居每天寒暄問候,都是在交換藥物。

《讓腸胃動起來:暖男中醫師教你順時養生術+養腸操》 圖/時報出版

扶原中醫體系總院長郭大維及資深醫藥記者王瑞玲共同出版《讓腸胃動起來》提到,中醫護胃是巨觀,除了疾病本身,還兼顧到個人的問題,諸如工作壓力、情緒、生活習慣、居住環境等六淫七情的因素都列入考量。在瞭解脾胃病之前,先跟大家談談各年齡層常見的脾胃問題和發生原因?

老年人(六十歲以上):耳鳴、口氣重濁

「耳鳴」,是老年人因脾胃問題常產生的症狀之一,通常這些長輩到耳鼻喉科檢查,醫師都會說耳朵沒有器質上的問題。在中醫四診合參中就會發現,這類型的老年人骨骼較纖細、怎麼吃都吃不胖,清陽不升、濁氣不降就很容易引起耳鳴。

所以這類患者會從脾胃開始做調理,針對耳鳴來改善,包含常用的益氣聰明湯,裡面就有一些腸胃性用藥。再者,很多老年人也會有口氣重濁,舌頭伸出時會發現舌苔厚,就像很多人會說的「老人味」,此時就常用龍膽瀉肝湯,或是小承氣湯、大承氣湯,把腸道的宿便做一次性的清空,慢慢地就會發現舌苔漸漸減少,舌頭逐漸恢復淡紅色,口氣問題也會得到改善。

「耳鳴」,是老年人因脾胃問題常產生的症狀之一。 圖/unsplash

中壯年(三十~五十九歲):頭痛眩暈、胸悶腹脹、疲倦、月經量少、血塊偏多等症狀

中壯年族羣中,在門診最常見是偏頭痛、長年頭痛的患者,而長時間觀察下來,我們也發現這些患者不單隻有頭痛問題,絕大部分的患者還伴隨便秘的問題。

中醫認爲脾主升清,當清陽不升、濁氣不降,就會出現頭痛眩暈、胸悶腹脹、疲倦等症狀,通常這樣的患者,會加入大黃或芒硝等用藥,把腸道里面的宿便毒素清一清,結果宿便一清空,頭痛問題也一併解決了。

此外,還有一些女性患者,主訴月經量少、血塊偏多,這類型患者的手腳一年四季都是冰冷的,再進一步詢問以後會發現,她們經常軟便,且經期前一週容易腹瀉,這就符合我們中醫所謂的脾胃氣虛。

中醫認爲脾胃乃氣血生化之源,當氣血生化來源變少了,也就是月經的原料變少了,當然月經量也會減少,所以基本上月經量少的患者,會酌以給予當歸芍藥散,或是歸脾湯等方藥,以強壯脾胃,增加氣血生化來源,如此月經量自然也會增加。

中醫認爲脾主升清,當清陽不升、濁氣不降,就會出現頭痛眩暈、胸悶腹脹、疲倦等症狀 圖/freepik

青年期(十九~二十九歲):腹瀉、便秘

郭大維指出,門診中也常見此年齡層病患,有因即將投考研究所面臨的課業壓力、有面臨求職時同儕競爭壓力、有男女朋友因求職或生涯規劃即將分隔兩地的情感壓力、有即將投入職場的適應壓力、有面臨與本科系興趣不同而欲轉職的壓力、有情侶初出社會同居生活習慣不同的壓力,他們不約而同都陷入蠟燭多頭燒、壓力爆表而導致腸胃功能失調的狀況。

青年期在這個階段常出現的腸胃症狀是腹瀉、便秘,或是交替性的腹瀉與便秘出現的「大腸急躁症」。接着就是多數患者因爲缺乏對此疾病認識,多半誤以爲只是一般腸胃炎而延誤就醫,甚至有人誤把腹瀉當減重或排毒藉以維持體態,往往造成身體更大的消耗,直到影響生活後纔來求醫。

本文摘自《讓腸胃動起來:暖男中醫師教你順時養 生術+養腸操,遠離胃痛、腹脹、便秘、食慾不振》,2021/9/21 時報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