惡性腦瘤存活期僅14個月 新型治療幫助患者續命
土城醫院副院長魏國珍(左)表示,膠質母細胞瘤好發於男性,診斷年齡中位數爲64歲,發生原因不明,只能靠提高警覺,早期發現早期治療。(王家瑜攝)
腦瘤令人聞之色變,其中最惡性的莫過於膠質母細胞瘤(GBM),即使接受手術、化放療和標靶治療,總體存活率只有14個月。醫師指出,膠質母細胞瘤發生原因不明,且容易在短短數月就復發,若能及早發現,傳統治療搭配新型的腫瘤電場治療,可望獲得更多續命機會。
前臺灣神經腫瘤學學會理事長、土城醫院副院長魏國珍表示,膠質母細胞瘤好發於男性,診斷年齡中位數爲64歲,正是退休該享清福的年紀。根據國健署癌症登記資料顯示,臺灣近7年新診斷膠質母細胞瘤患者數,從2015年的337人到2021年401人,成長近2成。他分析,可能是近年電腦斷層檢查可近性增加有關。
研究顯示,患者即便接受手術切除腫瘤,同步化療放療、標靶治療三管齊下,總體存活期僅有14個月。魏國珍說,由於膠質母細胞瘤異質性高、複發率高,且受到血腦屏障阻礙,使得藥物治療選擇有限,存活率極低。
魏國珍分享一名30多歲臺商案例。他在大陸診斷爲膠質母細胞瘤,在當地手術後,短短几個月就復發,於是回臺尋求治療。當時他病程已經8、9個月,單側手腳無力,講話也有些障礙,醫療團隊先動手術將腫瘤拿乾淨,接着使用「腫瘤電場治療」,後來這位病人發病2到3年才離世。
腫瘤電場治療是一種創新的癌症治療方式,美國於2011年覈准上市,衛福部則在今年5月核準在臺使用,適應症爲已接受手術、放射治療及標靶藥物治療的新確診或複發性成年膠質母細胞瘤患者。透過電擊治療貼片,將電場傳送到腫瘤位置,抑制癌細胞分裂。可以照常從事日常活動。病人須在頭部貼上4個貼片,搭配可攜式裝醫療裝置,日常生活可照常進行。
膠質母細胞瘤臨牀症狀如頭痛、頭暈、記憶衰退、語言障礙、認知缺損、感覺異常、肢體無力、癲癇發作等。魏國珍提醒,膠質母細胞瘤目前發生原因不明,難以預防,只能靠提高警覺,早期發現早期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