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烏戰爭打了一年多,印證了林彪83年前對蘇軍的評價,的確是這樣
不知不覺間,俄烏戰爭已經打了整整一年有餘。
普京接二連三進行戰爭動員,澤連斯基更是全歐洲“抓壯丁”,雙方都已經殺紅了眼。
時間倒回去年二月份,那時沒有人相信這場戰爭竟然能拖得如此之久。
全球軍事專家最保守的估計,也不過是打一到兩個月而已。
一邊是堂堂世界第二軍事強國俄羅斯,一邊是自廢武功棄核彈、貪腐橫行國力弱的窮國烏克蘭,誰都覺得是場碾壓局。
俄軍戰前也是信心滿滿,覺得進攻烏克蘭將是“一場輕鬆旅行”。
據傳軍隊高層早就備好了儀仗隊的禮服,只待打下基輔後舉行勝利慶典時用。
誰知開打不到兩週,俄軍就露出了底褲。
剛開始佔領的烏克蘭四州不得不因後勤壓力暫時吐出來,階段性戰略目標也總是不能按時完成。
打到後來,俄軍臉丟得越來越多。
哈爾科夫潰退、赫爾鬆慘敗且不論,連黑海艦隊的招牌戰艇都能被烏軍一舉擊沉。
原定的“閃電戰”計劃已經成了國際笑話。
俄羅斯再也不復過去閃擊格魯吉亞、扭轉敘利亞戰局的風光,全世界都看到了它的力不從心。
事已至此,各國除了靜觀最新戰況。
心中都不禁泛起了疑雲:爲什麼紙面實力無比強勁的俄羅斯,在烏克蘭戰場這麼拉胯?
其實,有個人早在八十年前,就“神預言”了俄羅斯的敗局。
那時蘇聯尚在國力飛速上升期,蘇軍的實力更是獨步天下傲視全球。
這個人就是林彪,他在赴蘇療養治病期間。
對蘇軍的弊病做出了冷靜分析;回國之後,他更是向毛主席提出了自己對蘇軍的評價。
林彪向毛主席說過什麼,八十年後仍不過時?
蘇軍有何弊端,讓林彪得出了自己的洞見?
如今在烏克蘭戰場,俄軍又犯了哪些蘇聯時期的老毛病?
想要解答這一系列疑問,我們得從二戰前夕說起。
彼時林彪在平型關大戰時身負重傷,延安沒有條件治療,故而在1939年把他送到了莫斯科養病。
蘇方高規格接待了林彪,不但安排專人爲他治病。
還派出了伏龍芝軍事學院的高級教官,向他傳授蘇軍的先進戰術。
在一些不涉及機密的軍事會議上,蘇聯軍方允許共產主義陣營的“客將”旁聽,林彪就不止一次參與過蘇軍會議討論。
正是在這些會議上,林彪對蘇軍有了深入瞭解。
他冷靜地分析了蘇軍行動特點和作戰理念,得出的結論是蘇聯只會“打呆仗”。
外行看熱鬧,內行看門道。
林彪敏銳地發現,蘇軍每一次勝利,制勝法寶都是兵力和裝備優勢,以及嚴寒氣候的自然屏障。
一遇到需要隨機應變臨場發揮的情況,蘇軍就不懂得變通了。
這種僵化的作戰思維不但影響自身的軍事效率,還容易對敵人產生誤判。
1939年春季,納粹德國在德法交界處集結大軍,法國岌岌可危。
盟軍的計劃是堅守馬奇諾防線,彼時蘇聯尚未參戰,但也在密切關注戰場局勢。
在一次酒會上,斯大林詢問蘇軍將領德國將如何佈局,軍方高層衆口一詞:
德軍會強攻馬奇諾防線,以求得機械裝甲部隊的縱深突破。
這將會是一場屍骨遍地的慘烈大戰,是“凡爾登絞肉機”的重現。
一片附和聲中,唯有林彪三緘其口。
斯大林注意到了他的沉默,禮貌地詢問了這位軍事新秀對德法戰爭的想法。
林彪的迴應石破天驚。
在他看來,德軍根本不會正面進攻馬奇諾防線。相反,繞路而走才符合德軍一貫的“閃電戰”部署。
大迂迴、大包抄是陝北紅軍反圍剿時的常用戰術,林彪深知其威力。
所以他特意提醒蘇方,德軍側後繞過馬奇諾防線、迂迴奇襲的可能性極大。
蘇軍將領們對林彪的論斷不以爲然,覺得這是缺乏軍事理論支撐的“奇談怪論”,結果現實狠狠地打了他們的臉。
德軍果然沒有強攻馬奇諾防線。
而是派遣一支奇兵飛速穿插阿登森林,直逼法國大後方。維希政府投降,引起了全球譁然。
經此一事,斯大林見識到了林彪的睿智眼光。
因此在1941年9月蘇軍戰前會議召開之前,特邀林彪參加討論。
這場會議的核心話題是判斷德軍的進攻方向。
蘇軍高層全都認爲德軍一定率先攻打烏克蘭,因爲此地物產豐富,有利於後勤補給。
林彪對此提出了異議。
他認爲德軍進攻蘇聯不是爲了掠奪,而是要進行滅國大計,不徹底消滅蘇聯絕不會善罷甘休。
因此,德軍的目標不是“補給站”烏克蘭,而是蘇聯的“大腦”,首都莫斯科。
蘇軍將領們再次把林彪的忠告當成了耳旁風,他們自信於自己的判斷,把蘇軍大部隊通通駐紮在了烏克蘭境內。
結果林彪又一次“開光嘴”了。
希特勒的大手筆“閃電戰”直接威脅到了莫斯科安危,集結在烏克蘭的兩大蘇聯集團軍被圍,六十萬人被俘。
再度“神預言”後,蘇軍高層對林彪徹底改觀,斯大林甚至稱他爲“天才戰將”,力邀林彪繼續留在蘇聯爲衛國戰爭出謀劃策。
林彪婉言謝絕,傷病稍微好轉就回到了延安。
在同志們爲他舉辦的接風聚會上,有人說中國早晚有一天會發展得像蘇聯一樣好,林彪聞言出口反駁。
他擲地有聲地預言:“中國未來會比蘇聯更好。”
新中國成立後,林彪的想法依然沒變。
他曾和毛主席坦言,中國花費二十年的時間,一定可以在戰略高度方面超過蘇聯。
毛主席起先不以爲然,覺得中國在進步的時候蘇聯也在發展,想要趕上絕非易事。
但十年過後,毛主席也逐漸贊同了林彪的論斷。
林彪和毛主席對蘇軍的評價由高到低。
是因爲他們都透過裝備先進兵力強大的表象,看到了蘇軍的內在頑疾:僵化笨重、組織不力、後勤混亂。
1939年11月,蘇芬戰爭爆發。
蘇聯數十萬裝備精良的大軍“陰溝裡翻船”,被國小兵弱的芬蘭打得灰頭土臉丟盔卸甲。
芬軍巧妙利用地形優勢,以皚皚白雪作爲掩護,採取游擊戰、運動戰的打法,讓蘇軍體量龐大的優勢無從施展。
滑雪板可以當成芬軍的移動工具。
雞尾酒可以作爲摧毀坦克的“暗器”,更不要說神出鬼沒的芬蘭狙擊手屢立戰功了。
這和如今的俄烏戰爭何其相似。
烏軍將兵力化整爲零,分散成機動小組,利用主場作戰的便利多次偷襲俄軍,使俄軍不堪其擾。
而俄軍的應對和當年的蘇軍如出一轍:固守軍事操典上的“標準答案”。
指揮官思想僵化,基層士兵行動笨拙,屢屢吃悶虧。
不光如此,俄軍縱深部隊在烏克蘭戰場上的暈頭轉向,也很像蘇德戰爭前期的蘇軍。
林彪對他們的評價一針見血:傻大笨粗。
蘇軍信奉一套“三段論”式的作戰方法:先是重火力大炮開路,然後是坦克掩護裝甲兵衝鋒陷陣,最後由輕火力打掃戰場。
這種戰術本質上是在依賴人員數量優勢,雖然可以取得勝利,但會付出極大的傷亡代價。
光是莫斯科保衛戰,蘇聯就陣亡了百萬紅軍。
“人海戰術”壓迫感強,但不利於靈活機動。
在衛國戰爭期間,蘇軍經常被德軍誘敵深入分割包圍,如今這種情況在俄烏戰爭中重演。
反觀中國解放軍,最擅長使巧勁兒打經濟仗,機動性獨步天下,經常能創造以少勝多的戰爭奇蹟。
毛主席“四渡赤水”的天才之舉,就是一個縮影。
蘇軍對比中國解放軍,優勢在於兵力和裝備,但也僅限於這兩點。
一旦中國工業化完備,軍工劣勢得到彌補,蘇軍或俄軍就再也沒有優勢可言。
這也正是林彪預言中國能二十年超越蘇聯的原因。
而這一當時看來無比大膽的論斷,在朝鮮戰場上得到了更多佐證。
衆所周知,朝鮮人民軍幾乎全方位照搬蘇聯模式,以至於有“小蘇軍”的外號。
結果這支遇事不決平推搞定的軍隊,面對美軍直接敗下陣來。
志願軍跨過鴨綠江後首戰告捷,彭德懷元帥卻選擇有序撤退,放棄了已經佔領的土地。
朝軍的蘇聯顧問不解其意,大罵彭德懷“胡鬧”。
其實彭德懷不是怯陣,而是遵照毛主席的指示誘敵深入。
美軍被我軍撤退假象迷惑大軍深入險境,結果東西戰場雙線潰敗。
這種機動性戰鬥是蘇軍無法理解且難以掌握的,他們缺乏戰略主動性和戰術靈活性,一旦遭遇意外便會立即陷入混亂狀態。
九十年前,蘇軍如此;
九十年後,俄軍同樣如此。
烏克蘭戰場上,俄軍沒少因粗糙毛躁吃大虧,也經常被烏軍的小把戲耍得團團轉。
行軍期間,俄軍基層戰士竟頻繁使用手機,致使軍隊動向暴露無遺;
先遣部隊意外駐紮在了彈藥庫旁邊都不靈活改址,結果被烏軍“一鍋端”。
後勤方面,俄軍的低效同樣令人咋舌。
補給部隊竟然搞出了數十公里的“一字長蛇陣”,被北約志願軍輕鬆斬斷。
連五角大樓的幕僚都忍不住感慨:“俄軍應該慶幸自己遇到的不是美軍。”
事實證明,美國佬的吐槽無比正確。
烏克蘭應對戰場局勢時出了很多昏招,比如頭鐵硬要打俄軍精銳,給了俄羅斯可乘之機。
可即使是不甚聰明的烏軍,也可以“智取”俄軍主力。
在美國的信息網絡支援下,烏軍對俄軍形成了先進的網格化戰爭打擊態勢。
如今俄軍仍然佔領着大面積烏克蘭國土,但戰爭態勢已經急轉直下了。
他們用傳統的二戰模式打現代化戰爭,收穫的只能是舉步維艱。
如果俄軍不能及時調整作戰思路,局部不利很容易蔓延至整體戰局,演變成大潰敗。
畢竟這場戰爭背後,是世界各國的暗地博弈。
俄方想要抓緊已經奪到手的烏克蘭領土,烏方想要奪回失地,東歐鄰國們希望戰爭越混亂越好,他們好尋找機會火中取栗撈實惠。
歐洲各國不願看到俄羅斯勢大,因此忍着能源危機之痛也要支持烏克蘭;
大洋彼岸的美國又發起了“戰爭財”,成功讓歐洲資本回流到了本土。
事已至此,俄羅斯沒打成“閃電戰”,只能被迫忍受長期的戰爭消耗。
俄烏戰爭絲毫不見停戰的曙光,已經隱隱有“敘利亞戰爭模式”的苗頭了。
如果俄羅斯不幸陷入烏克蘭戰場泥潭,恐怕只能靠自身的大體量和豐富資源硬抗了。
到時候即使俄軍獲勝,也不過是慘勝如敗。
這和普京的預期構想相去甚遠。
但也怪不到他決策失誤,只能說俄軍的實力跟不上他的想法了,水平不濟計劃再厲害也只是空中樓閣。
如今俄軍在烏克蘭戰場上的表現,完美對應林彪當年對蘇軍的評價:傻大笨粗。軍事天才穿越時空的洞見,不得不佩服。
克里姆林宮當然不會任由事態惡化。
據可靠消息,俄軍正準備在今年夏季來一場全方位大總攻,以求一舉鎖定勝局。
爛仗打多了的俄軍,這回究竟能不能支棱起來,沒有人能猜得到。
但可以肯定的是,戰爭之後,俄羅斯實力必然遭遇重創,軍方急需進行復盤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