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項經濟數據大幅改善,增量政策落地需改革加持

工業企業利潤降幅大幅收窄,製造業PMI連續三個月回升,新訂單指數重回50%以上……隨着存量政策及一攬子增量政策協同發力、持續顯效,近期發佈的多項經濟數據明顯改善。

臨近年底,各界關於中國經濟的討論增多。部分市場機構預計,四季度經濟增速有望超過5%。不過,特朗普再次當選美國總統後,可能對中國出口商品加徵關稅,外部不確定性增加。2025年如何應對內外部挑戰、中央財政如何發力、結構性改革能否破局等,是當前市場關注的焦點,相關政策基調或將在本月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予以明確。

多位專家認爲,宏觀經濟回升向好,但也面臨總需求不足的挑戰。當前經濟短期築底特徵明顯,但仍需進一步夯實,增量政策效果的持續性和有效性還需緊密觀察。未來,經濟內部結構性和週期性壓力並存,外部不確定因素或將持續累積,政策層面需對此有充足準備。

專家建議,短期需要採取更大力度的宏觀政策,通過更加積極的財政政策和更具支持性的貨幣政策,來擴內需、穩增長。中長期必須圍繞穩預期強信心這個核心任務,加大改革力度,突出重點問題,迴應社會關切,進一步增強改革對經濟回升的支撐作用。

多方看好中國經濟前景

國家統計局近期發佈的多項經濟數據釋放出積極信號。1~10月全國規上工業企業利潤同比下降4.3%。其中10月份,規上工業企業利潤同比下降10.0%,降幅較9月大幅收窄17.1個百分點。

不同類型企業利潤均有回升,各類經營主體效益持續好轉。10月份,規上工業企業中,外商及港澳臺投資、股份制、私營和國有控股企業利潤同比降幅較9月分別收窄27.7、14.4、14.3和10.9個百分點;大、中、小型企業利潤降幅分別收窄27.1、4.6和1.5個百分點。

作爲先行指標,11月份製造業採購經理指數(PMI)爲50.3%,比上月上升0.2個百分點,連續三個月上升,且連續兩個月運行在擴張區間。企業預期方面,11月生產經營活動預期指數爲54.7%,比上月上升0.7個百分點,連續兩個月回升,表明多數製造業企業對未來市場信心有所增強。

中國物流與採購聯合會特約分析師張立羣表示,11月份PMI指數繼續回升,表明經濟底部恢復跡象更爲明顯,增量政策對企業信心的提振效果趨強。生產指數、採購量指數、生產經營活動信心指數均有提高,表明企業生產經營活動呈現恢復態勢。

中國物流信息中心專家文韜也認爲,11月我國經濟中的積極變化繼續積聚,向好態勢進一步明確。最爲可喜的變化是,新訂單指數上升明顯,回升到50%以上。大、中、小型企業新訂單指數全部較上月上升,反映出當前市場需求改善具有普遍性,經濟回升動力協調加強。

經濟數據釋放出國民經濟運行穩中有進的積極信號。近期多家外資機構也紛紛發聲,看好中國經濟。德意志銀行稱,中國經濟第四季度迎來強勁開局。如果目前增長勢頭能持續到年底,預計中國經濟增速還有進一步上升的空間。

德勤中國首席執行官曾順福日前在2024財年社會影響力報告發佈會上稱,中國正通過發展新質生產力、行業創新轉型等戰略舉措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伴隨着宏觀經濟、行業格局、科技進步和資本市場的新發展趨勢,企業在人工智能、綠色轉型、鄉村振興、出海等方面都迎來了新的增長機遇。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近期發佈最新一期《亞太地區經濟展望報告》,將中國今明兩年的經濟增速預期分別上調至4.8%和4.5%,比4月份的預測分別提高0.2個和0.4個百分點。此外,瑞銀證券預計四季度中國財政支持規模將超出預期,將全年經濟預期上調至4.8%。野村證券則將中國增長預期由4.5%提升至4.6%。

高盛首席中國經濟學家閃輝表示,從中期來看,中國決策層引領經濟增長模式轉向技術驅動和自立自強的決心並未動搖。展望2025年的中國經濟,中國消費尤其是商品消費預計表現較好。隨着地方政府化債工作疏解地方融資壓力並賦能財政擴張,政府的投資和消費可能會加快增長。

以結構性改革擴大需求

今年以來,我國經濟運行總體呈現平穩回升的態勢。一方面,主要宏觀經濟指標符合預期目標,經濟結構持續優化,高質量發展繼續呈現新亮點,特別是9、10月份以來,各項指標呈現邊際改善,市場活力也有所增強。另一方面,國內需求不足、企業利潤下降、社會預期偏弱等問題依然突出,宏觀指標與微觀感受之間仍然存在明顯溫差,經濟穩定回升向好的基礎需要進一步築牢。隨着刺激政策落地見效,預計四季度經濟增速有望進一步企穩回升,2024年全年經濟增速有望達到5%左右的增長目標,爲2025年中國經濟發展奠定良好基礎。

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副理事長王一鳴11月30日在中國宏觀經濟論壇(CMF)年度論壇(2024-2025)上表示,今年以來,中國經濟雖然有起伏,但是總體呈現回穩向好的態勢。前三季度經濟增長4.8%,全年有望實現5%左右的增長。當前經濟運行,總體上表現爲供給強於需求、供需強弱不平衡的態勢。當前經濟面臨的最主要的問題是有效需求不足。

王一鳴認爲,爲實現經濟社會發展目標,2025年應以大力度宏觀政策擴大國內需求。面對內需不足和經濟面臨的壓力,短期需要採取更大力度的宏觀政策,通過更加積極的財政政策和更具支持性的貨幣政策來擴內需、穩增長。

“明年如果要實現5%左右的增速,就需要適度提高赤字率。考慮到2020年赤字率按3.6%來安排,2023年實際赤字率提高到3.8%,2025年赤字率能否比3.8%略高一些——這個問題值得研究,以明確的政策來提振信心、改善預期。”王一鳴提到,2025年特別國債的規模也可以再擴大,因爲除了支持“兩重”“兩新”外,明年還需要給商業銀行補充資本金。另外,明年新增專項債中要安排8000億元置換隱性債務,因此新增專項債的規模也可以適當擴大。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張軍擴12月1日在三亞·財經國際論壇上表示,當前制約經濟穩定回升的因素,表面看是有效需求不足問題,而深層原因則是結構問題、體制問題和外部環境問題。結構問題需要有一個逐步調整和轉型的過程,不能急於求成。下一步,要按照中央已經明確的方針,在繼續推動宏觀調控政策落地見效、持續增強宏觀刺激政策力度的同時,圍繞穩預期強信心這個核心任務,加大改革力度,突出重點問題,迴應社會關切,進一步增強改革對經濟回升的支撐作用。

2025年是中國全面深化改革的實施年,二十屆三中全會提出300多項改革舉措,其總目標是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這些改革聚焦於構建經濟體制、提高人民生活品質、建設美麗中國等多個方面。這些重要改革舉措,將在2025年加快推出,這有助於充分發揮中國經濟優勢。

中銀證券全球首席經濟學家管濤表示,增量政策的出臺有助於推動經濟回升向好,但是增量政策的效果需要改革加持。要通過相關改革理順增量政策,真正打通卡點、堵點,發揮出穩增長的作用。

十三屆全國政協經濟委員會副主任劉世錦近日提到,要以結構性改革擴大消費需求。他分析,當前宏觀經濟回升向好,但也面臨總需求不足的挑戰,現階段擴大消費需求要找準三個重點或痛點:一是以基本公共服務爲依託的發展型消費;二是以農民工爲重點的中低收入階層;三是以人爲中心、發展權利平等的城市化和城鄉融合發展。

劉世錦認爲,有效擴大需求,要實施三項結構性改革。一是以擴大中央政府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事權爲突破口,加強社會保障和提升人力資本的能力建設;二是以城鄉接合部農村土地市場化改革爲突破口,推動城鄉之間人員、土地、資金等要素雙向流動、融合發展,帶動中國的第二輪城市化浪潮;三是以調整經濟活動中所有制屬性界定範圍爲突破口,促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基礎制度的創新完善,增強市場主體創新驅動的長期預期和能力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