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家/央行財報解密!外匯存底配置大量歐美等先進國家公債 佔比逾94%
中央銀行。(聯合報系資料庫)
中央銀行財報解密。央行外匯存底配置大量歐美等先進國家公債,截至今年8月底,合計突破新臺幣17兆元,佔外匯存底的比重逾94%。央行表示,外匯存底是以持有安全性佳及流動性高的美國公債爲主,且多持有至到期。
統計至今年8月底,央行持有的外幣債券,包括收取孳息等以歐美等先進國家高信用評等政府公債爲主的債券,約新臺幣17兆3,872億元,以及以交易爲目的美國公債約3億多元,共計17兆3,875億元。
資料指出,截至今年8月底,央行持有「按攤銷後成本衡量之金融資產-非流動」,約5,438.45億美元,其中多爲歐美先進國家高信用評等的政府公債;另外,「透過損益按公允價值衡量之金融資產-流動」均爲美國公債,金額僅977萬美元,合計5,438.54億美元,佔8月底外匯存底5,790.58億美元的94%。
據悉,央行持有的歐美先進國家政府公債,均爲持有至到期、所以不會反應在損益上;至於少部分的美國公債,每年底會評價一次,且會影響到央行的損益表現,但此部位佔比非常少,主要是供央行外匯交易室同仁練習操盤之用。
立法院預算中心報告指出,據美國財政部公佈之美國國際資本流動報告(TIC)顯示,日本及中國大陸今年以來持續減持美國公債75億美元及417億美元,但仍爲前兩大主要持有國,後續拋售行爲將影響價格下跌、流動性及該國匯率,應密切留意對我國的影響。
央行表示,因外匯存底絕大多數且長期投資在海外,且長期不會兌換成本國貨幣,因此按照中央銀行法規定,央行的海外投資不用避險,匯率變動也不會影響當年度損益。
今年以來,因新臺幣兌美元匯率貶值,央行帳上累積評價利益,會列爲「兌換差價準備」,未來出現評價損失時可用以衝抵;若當年度出現外匯兌換損失,則會列計在資產負債表的借方,稱爲「遞延差價兌換損失」,同樣不會反應在損益表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