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見知產新“錢”景:撬動創新成果“落地生金”,廣東戰略性產業集羣發明專利授權量全國居首

南方財經全媒體記者魏彤 廣州報道

上週六,一隻名爲“御蝶”的蝴蝶環繞着檀健次在演唱會上翩翩起舞;如今,這隻蝴蝶換上了一身藍色的“衣裙”飛進了第六屆知交會的現場。這隻蝴蝶正是廣州風之羽仿生科技有限公司(下稱“風之羽”)自主研發的仿生撲翼飛行器。

12月9日,爲期3天的第六屆粵港澳大灣區知識產權交易博覽會暨國際地理標誌產品交易博覽會(下稱“第六屆知交會暨地博會”)在中新廣州知識城舉行。

本次博覽會以“知識產權轉化交易助力粵港澳大灣區高質量發展”爲主題,設有兩個交易博覽專館和多個系列活動專區,涵蓋專利商標版權等知識產權交易以及地理標誌產品交易,爲參會者提供豐富的交流和合作機會,進一步提升粵港澳大灣區知識產權創造運用效能。

隨着知識產權申請量的增長,質量問題以及將知識產權申請轉化爲實際產品和服務的能力仍是需要應對的挑戰。世界知識產權組織副總幹事王彬穎認爲,創新模式正在快速演變,數字創新與工業創新日益融合。這意味着,我們不能再把知識產權看作是一個個獨立的法律孤島,而應將其視爲企業成長、國家發展的無形資產組合,推動創新資源向優質創新主體集聚,提升知識產權轉化運用效益,助力科技自立自強和創新驅動發展。

知識產權是重要催化劑

知識產權作爲國家發展戰略性資源和國際競爭力核心要素,不僅是推動創新的關鍵要素,更是新質生產力發展的重要催化劑。

今年1~10月,廣東全省戰略性產業集羣發明專利授權量9.32萬件,居全國首位,同比增長24.75%。截至2024年10月底,全省戰略性產業集羣發明專利有效量52.27萬件,居全國首位。

同時,廣東深入推進存量專利盤活,全省171家高校院所完成9.9萬件存量專利盤點,完成8.1萬件專利登記,篩選出一批具有市場化前景、應用廣泛、實用性較強的專利技術,轉化形成優質資源庫。

在推動產業知識產權強鏈增效方面,廣東累計培育國家級知識產權優勢企業957家、示範企業286家,省級知識產權示範企業2137家;全省專利密集型產業增加值2.4萬億元,佔全省GDP的18.9%;6400件專利密集型產品完成備案,備案產品上年度銷售額和出口額分別達9650億元和1565億元。

高價值成果怎麼形成?如何把高價值成果順利落地?

廣東高校科技成果轉化中心主任李家玉表示,應從供給側、需求側以及服務側三方發力,在供給側聚集高校科研院所的大量專利,通過概念驗證對專利進行提升;在需求側常態化調研企業需求,精準的對接,盤活現有專利;此外,在服務側形成高水平的轉移轉化團隊,進行成果轉化的落地。

而企業作爲新質生產力的實踐主體,提高自身成果轉化水平是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的關鍵環節。

“我們飛行器整機的重量在50—60克,約等於1個雞蛋的重量,蝴蝶的翅膀的部分,也僅相當於只有兩張A4紙的重量,這些都對飛行器的集成度和輕量化有着很高要求。”龔志玲向南方財經全媒體記者介紹,解決能飛只是研發的第一步,爲能讓飛行器能夠飛得又高又遠,又結實耐用,這需要針對性的做大量的結構和材料的改進。

風之羽憑藉廣東粵港澳大灣區黃埔材料研究院的支持,結合理論、模擬與實踐經驗,掌握撲翼飛行器穩定飛行關鍵要素,並結合研究院在材料和製造工藝上的優勢,實現了整機高度集成及輕量化,研製出有實用價值的仿生飛行器。

“除了研發專利需要的週期較長,還需要等待審批外,我們已經順利拿到了外觀專利、實用新型專利、軟件著作權等10餘項專利。當前已成功實現撲翼飛行器的穩定飛行和市場化應用,併成功落地於科普教育、休閒娛樂、文化創意等多個場景。”風之羽市場經理龔志玲自豪地表示。

以資本“破局”專利成果轉化

經濟發展面臨挑戰,但科技創新方興未艾。今年9月,世界知識產權組織發佈的《2024年全球創新指數報告》顯示,過去一年研發支出增長下滑,科學出版物數量下降,風險資本投資縮減。在這一充滿挑戰的全球環境下,許多地區維持創新勢頭的難度不斷加大。

然而,中國繼續展現出非凡的創新實力。2024年全球創新指數排名中,中國上升至第11位,仍然是全球創新指數排名前30位中唯一的中等收入經濟體。《2024年世界知識產權指標報告》顯示,中國去年專利申請量增長3.6%,工業品外觀設計申請量增長5%。中國在商標申請量方面繼續保持全球領先地位,同時擁有全球最多的本國領土內有效地理標誌,數量達到9885個。

在此背景下,大灣區的表現尤爲突出。深圳-香港-廣州科技集羣位列全球第二,在研究產出和專利活動方面均表現卓越。戰略性產業集羣發明專利已成爲廣東推進產業科技創新、發展新質生產力的“底氣”和“硬實力”。僅去年一年,廣東創新主體通過世界知識產權組織《專利合作條約》(PCT)提交的國際專利申請就超過28000件,佔全球PCT申請量的10%,佔中國申請總量的40%,有四家企業躋身全球PCT申請量前15強。

儘管我國的專利數量不斷增加,但在缺少資本“破局”的情況下,絕大多數的專利成果並沒有進行轉化。因此,促進資本要素與知識產權有效融合,推動知識產權質押融資增量擴面,是有效解決創新型企業融資難問題的重要舉措。

“對於大部分企業而言,最大的問題還是缺少資金進行新產品迭代研發以及消費市場投流。”龔志玲提出,“我們已經逐步解決了關鍵技術產品化和小規模量產的問題,在推進市場化的初期,就實現了淨盈利和穩步增長。當然,產品化後期的市場開拓和持續增長,仍然是一個需要解決的關鍵點,我們也在積極的去探索更多的商業模式、市場空間,尋找更多的潛在用戶。”

在大會現場,爲加速企業知識產權轉化過程所需的資金問題,廣東省市場監督管理局(知識產權局)與工商銀行廣東省分行、農業銀行廣東省分行、中國銀行廣東省分行、建設銀行廣東省分行等10家銀行簽署了知識產權質押融資戰略合作協議,與山西、福建、江西、陝西、甘肅等省(區)聯合開展跨區域專利對接轉化活動。

據介紹,接下來,大會將持續打造集知識產權成果展示、交易運營、交流研討、創新合作於一體,匯聚知識產權供需全鏈條的資源平臺,推動專利產業化和專利價值實現,助力發展以專利爲支撐的創新型經濟、以商標爲支撐的品牌經濟、以原產地地理標誌爲支撐的特色經濟和以版權爲支撐的文化產業,切實以知識產權創造、轉化、交易助推發展新質生產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