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查:臺灣人「退休規劃」滿意度、準備度、信心度都不及格
中信銀2日發表「2017家庭理財暨樂活享退指數大調查」,結果顯示,臺灣人在退休規劃滿意度、準備足夠度,以及過理想退休生活的信心度等三大面向皆未達60分,加總也只有52.5分,已連續兩年不及格。
根據調查顯示,僅54%受訪者表示有明確家庭理財目標,43%受訪者表示「醫療規劃」爲家庭理財首要項目,其次依序是財富累積(31%)、退休規劃(31%)、子女教育(29%);針對退休財務規劃,僅36%受訪者表示對於退休準備沒有任何擔心,相較去年的48%,顯示民衆對退休後的財務狀況不安全感增加,憂慮事項除了37%受訪者表示擔心「醫療費用的負擔」,準備的退休金額不足、通貨膨脹或負利率也分別佔29%及23%。
中信銀個金客羣總處長楊淑惠指出,此次接受調查的受訪者平均40歲開始進行退休理財規劃,受訪者平均退休年齡60.7歲,以此推算,退休準備的時間僅20.7年。對此,她認爲,現今國人平均餘命約80.2歲,民衆退休後約20年的生活一旦遭遇非預期之財務風險,若沒有資金分流與專款專用的觀念,不僅整體家庭理財配置比重失衡,更可能影響退休。
據悉,該調查是中信銀委託遠見調查研究中心以「家庭」爲單位,透過對目前退休規劃的滿意度、退休準備的足夠度,以及退休後能過理想生活的信心度等三大構面進行訪問,受訪者以程度0分到10分自評,最後將三大構面的分數加總換算爲臺灣家庭樂活享退指數,滿分爲100分。
調查結果發現,國人退休規劃滿意度、準備足夠度以及過理想退休生活的信心度皆不及格,加總結果僅52.5分,已連續兩年不及格,顯示民衆對退休準備仍有疑慮。
值得一提的是,該調查今年新增「退休五力」檢測項目。在「金流力」方面,受訪者預估退休後每月穩定家庭收入平均爲新臺幣30,811元;「替代力」指平均所得替代率,個人所得替代率爲退休後穩定金流除以退休前月收入,受訪者平均所得替代率爲48%,根據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建議退休後所得替代率至少需達70%,顯然替代力嚴重不足。
「提撥力」指每月爲退休生活而提撥的金額,此次受訪者中,有退休準備者的平均每月提撥39,708元,該金額除以月收入,計算出平均每月提撥比率爲38%,而受訪者平均退休準備的時間爲20.7年,「提撥力」與「時間力」勉強及格;另外,受訪者的理財工具主要以「定存」與「保險」爲主,理財工具的「多元力」明顯不夠。
對此,中信銀個金經營處長楊子宏建議,民衆可運用「金流力」與「替代力」思考想要過的退休生活,藉此設定目標,再視個人需求與能力,以「多元力」、「提撥力」、「時間力」擬訂理財計劃並有紀律地執行;除「退休五力」外,無論不動產、黃金、定存、有價證券或投資所得等,都應審慎評估,在不影響生活品質的前提下,進行家庭理財規劃,讓理財計劃產出效益,並完善家庭財務規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