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日看國際永續發展脈絡與趨勢

從地球日看國際永續發展脈絡與趨勢,簡又新提出前瞻看法。圖/作者提供

每年4月22日「世界地球日」在人類文明發展歷程中,是一項具有高度啓發性意義的國際活動,除了定期檢視環境保護進程與成果,同時前瞻未來推動方向。以今年主題「地球與塑膠」(Planet vs. Plastics)爲例,目標希望團結各國之力達到2040年減塑60%目標。

自1987年由聯合國「布倫特蘭委員會」(The Brundtland Commission)發表《人類共同的未來》(Our Common Future)報告,確立以永續發展爲中心思想的人類文明新典範迄今已37年,這段期間的環保議題至少在衝擊範疇、參與層次及解決策略等三個面向上都顯著改變。

首先,環境議題種類由初期1960年代起的空氣、水、廢棄物管理等境內地區性污染問題,至1970年代起毒化物跨境、酸雨、臭氧層破壞等國際區域性問題,及至1980年代興起的全球暖化、氣候變遷及生物多樣性等全球性議題,衝擊範圍不斷擴增,解決的難度也逐步升高。

在參與層次上,已由初期民衆與環保團體自發性倡議與宣導,升高到國際公約、國家法令與制度,甚至全球永續供應鏈的要求,議題內涵也由單一環保議題,擴展至包含ESG三個完整面向的企業永續主流意識,促使全球企業必須將永續議題納入企業核心與經營策略。

此外,在解決策略面向上,過去面對環保議題主要以法令與行政管制,以及污染技術與預防爲手段。隨着企業永續潮流興起,必須納入更多元經濟工具及綠色金融政策,從法制、技術、社會及經濟等構面建立更完整的因應策略,以有效迴應當今國際永續發展潮流。

近年我國政府推動淨零與永續發展相當積極,陸續推出如「臺灣2050淨零排放路徑及策略總說明」、「淨零排放路徑112-115綱要計劃」、「公司治理3.0永續發展藍圖」、「上市櫃公司永續發展路徑圖」及「上市櫃公司永續發展行動方案」,以及「綠色金融行動方案3.0」等,尤其去年通過《氣候變遷因應法》,更奠定國家淨零目標及氣候韌性法制基礎。

爲協助企業達成淨零目標並與產業成長髮展取得平衡,我國也已於去年8月成立臺灣碳權交易所,積極因應國際趨勢,不斷調校相關策略。因應速度之快、推動力度之高、影響之深遠,確實值得肯定。

展望前方局勢,我國政府已與國際2050淨零排放進程齊步,企業也須掌握趨勢、因勢利導,積極調整經營策略與運作模式,減少氣候變遷與國際永續發展潮流造成的衝擊,進而創造嶄新經營願景與永續共贏成果。(本文作者:簡又新無任所大使、臺灣永續能源研究基金會董事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