達到頂尖須1萬小時練習 楊淋貴老師送偏鄉孩子上世界舞臺

楊淋貴(右一)認爲,旗山農工學生靠的並非天分,而是「勤能補拙」。(教育部提供/林志成臺北傳真)

2003年,學生洪偉倚瑞士聖嘉倫國際技能競賽拿到金牌,是臺灣40多年來在此競賽中拿到的第一面、也是至今唯一一面的模具金牌獎。這項榮譽的背後推手,是一位來自南部偏鄉學校,旗山農工老師楊淋貴。

年輕時的楊淋貴也曾在國際技能競賽中獲得銅牌肯定,他因此保送師範大學,進入旗山農工,爲國家培育更多技職人才努力。從師以來,楊淋貴始終懷抱着「於國際技能競賽中爲國人奪下金牌,讓中華民國國旗世人所見」的夢想,而這份夢想,他的學生做到了。

不只如此,楊淋貴更爲國家培育出多達7屆的模具職類國手,在國際技能競賽中大放異彩;並透過各種競賽,成功幫助17位同學獲得國立大學保送。他說:「偏鄉學校的孩子,大多來自單親弱勢家庭升學意願不高,需要爲他們培養一項專業技能,讓他們未來能夠憑藉着這份技能,順利就業或就學,改善家庭經濟,改變自我命運。」

楊淋貴從技能着手幫助孩子,輔導參加技能檢定;而技術表現突出的學生,若有意願,就鼓勵他們參加選手培訓。參加選手培訓,代表得付出時間接受艱苦的訓練,無分假日或夜晚;楊淋貴爲了訓練選手,每天10點後纔回家,假日放着自己的孩子不陪,都在陪別人孩子,而這樣的生活,他已經過了至少22年。

不過,高中階段的孩子,並不容易接受管教,「有的孩子,會磨你的心」。他感嘆,特別是機械專科要求精密度,有的學生無法接受高標準的要求,容易反彈或唱反調。「老師需要調整自己!」楊淋貴不求學生馬上改變,反讓自己變更策略以適應學生。

他也舉「一萬小時定律」說,要達到專業頂尖人才的門檻,需要一萬小時的辛勤練習,成功之神纔會來敲門;但是敲了門,也不代表人生從此一帆風順,「比賽贏了,人生就贏了嗎?」身經百戰的楊淋貴,從競賽中獲得的人生智慧,幫助年輕孩子們勇敢面對挑戰,以及迎面而來的成功,或者失敗。他最近被教育部選爲教育家人物典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