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腸癌第三、第四期人數明顯上升 醫曝:可能是「這原因」
大腸癌死亡率居高不下,且第三、第四期患者明顯上升,醫師呼籲,定期做糞便潛血檢查或大腸鏡檢查,及早發現病兆。本報資料照片
大腸癌發生人數連續15年位居第1位,110年癌症登記資料分析結果才洗牌,退居第2名。不過,今年公佈的10大癌症死因,前三名爲肺癌、肝癌、大腸癌,比較死亡率數字,肝癌已逐漸降低,肺癌因爲低劑量電腦斷層早期發現,也有所降低。大腸癌卻居高不下,且第三、第四期患者明顯上升,醫師認爲,跟新冠疫情有關。
大腸直腸外科醫學會秘書長、馬偕醫院大腸直腸外科主治醫師賴正大表示,目前的癌症登記資料,統計時間至2021年,當時正值疫情嚴峻,醫療量能全在防疫,並嚴格執行醫院人員管制,即使要至醫院進行健康檢查,也要先進行PCR檢驗,大大影響了民衆意願。
賴正大指出,近二年來,第三、第四期大腸癌患者確實有增加趨勢;而40歲至50歲發現大腸癌的人數也有上升,主要原因是這年齡層大多是員工健康檢查時發現病兆。及早篩檢是防癌關鍵,發現的早期癌症比率高,癌症存活率的關鍵是「期別」,以全國平均值來看,第一期病人的五年存活率可達9成。
日前,健康臺灣推動委員會第二次會議聚焦心理健康及癌症防治,賴清德總統提出2030年降低癌症死亡率1/3的目標,政府也宣佈2025年將下修大腸癌糞便潛血檢查的年齡,由原本的50至74歲,下修到45至74歲,有家族遺傳病史的高危險族羣,也將下修到40歲至44歲。
篩檢後,出現異常就需要追蹤確診,後續的「陽追」也非常重要,賴正大認爲,篩檢之後的陽追率是降低癌症威脅的指標,建議可參考產假模式,僱主應給予「陽追假」,讓員工可安排接受進一步檢查。
大腸癌爲消化道系統,俗話說「病從口入」,大腸癌大部分是吃出來的,後天不佳飲食作息導致細胞生長異常。賴正大指出,部分大腸直腸癌的發生與遺傳有關,基因突變長出腺瘤性瘜肉症。不過,瘜肉癌變大腸癌,一般來說需要5-10年的時間,可以靠糞便潛血檢查、大腸鏡檢查發現病兆,及早切除以杜絕後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