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量房貸利率調整讀秒 有銀行已更新查詢功能
距離10月25日存量房貸利率最早調整時點不足兩週,已有銀行App率先上線查詢功能,方便借款人提前瞭解自身利率變化情況。10月14日,北京商報記者獲悉,交通銀行App已上線存量房貸利率查詢功能,由於貸款重定價日的差異,目前調整後的存量房貸利率存在3.9%、3.65%、3.55%三種情況。除調整加點幅度外,此前人民銀行還明確取消房貸利率重定價週期最短爲一年的限制,借貸雙方可自主協商確定重定價週期,符合條件的存量房貸借款人也可申請調整。
有銀行App上線查詢功能
10月14日,北京商報記者從多位借款人處獲悉,交通銀行App房貸專區已上線存量房貸利率調整查詢和辦理功能,點擊進入即可查詢到調整後的存量房貸利率。借款人任靜(化名)表示,交通銀行App顯示,擬調整後的浮動點數爲LPR-30個基點,10月25日她的房貸利率將由4.1%變更爲3.9%。
據瞭解,9月29日,人民銀行宣佈調降存量房貸利率,10月12日,多家銀行下發調整細則,明確將於10月25日起對存量房貸利率進行批量調整,除了北京、上海、深圳三地的二套房貸款利率下調幅度根據當地利率政策下限有所區別之外,目前,全國大部分地區首套房、二套房貸款利率都將下調至LPR-30個基點。
由於此次存量房貸利率調整僅涉及加點幅度,並不調整貸款重定價日,重定價日的差異使得調整後的存量房貸利率有所差別。根據其他交通銀行已查詢到調整後存量房貸利率的借款人反饋,目前,各借款人的定價基準LPR有4.2%、3.95%、3.85%三種可能,減30個基點對應調整後的利率分別是3.9%、3.65%、3.55%。
除交通銀行之外,北京商報記者注意到,多家銀行App已上線存量房貸利率調整模塊,其中工商銀行App提供了當前存量房貸利率和預計調整後的利率值。
星圖金融研究院副院長薛洪言表示,根據監管規定,商業銀行應在10月31日之前對符合條件的存量房貸完成利率批量調整,隨着時間點越來越近,其他銀行也會很快跟進上線存量房貸利率調整相關功能模塊。
重定價週期或可自主選定
雖然10月25日即將開啓的存量房貸利率批量調整僅涉及加點幅度,但人民銀行也明確,取消房貸利率重定價週期最短爲一年的限制。自11月1日起,新簽訂合同的浮動利率房貸,與除房貸之外的其餘浮動利率貸款保持一致,可由借貸雙方自主協商確定重定價週期。符合條件的存量房貸借款人在與商業銀行協商調整房貸利率加點幅度的同時,也可調整重定價週期。利率重定價週期及調整方式應在貸款合同中明確。
貸款重定價週期是指浮動利率貸款合同中,利率跟隨定價基準調整的時間間隔,重定價週期可以是按年、按半年、按季度等。
一股份制銀行個貸中心人士透露,從目前情況來看,第一步首先是進行存量房貸利率的調整,等待調整完成後,銀行會着手考量房貸利率重定價週期事宜。銀行需要確定哪些客戶符合條件可以調整重定價週期、可選的重定價週期選項,以及相關的審批流程等。此外,銀行還需要確保其貸款管理系統能夠支持新的重定價週期選擇,這意味着可能需要對現有的系統進行升級或修改,以適應新的業務需求。
招聯首席研究員董希淼認爲,人民銀行取消房貸利率重定價週期最短爲一年的限制,政策調整後,銀行應該會提供不同的重定價週期供借款人選擇,可能會簽訂補充協議對重定價週期進行調整。重定價週期短,市場利率變化情況能更快反映到存量房貸利率上,在利率下行週期對借款人相對有利,在利率上行週期對借款人相對不利。借款人應基於自身判斷,合理選擇重定價週期。
提前還款已不是最佳選擇
存量房貸利率下調進入“倒計時”,由於此次調整涉及的範圍、幅度較大,在惠及借款人的同時,不可避免會對銀行息差產生影響。
對此,恆豐銀行相關部門負責人表示,本次存量房擬調降業務佔比高,基點調降幅度明顯,息差將面臨一定壓力。但利率下調將促進該行持續優化產品結構,加快佈局財富私行業務、專業諮詢服務,拓展非息收入渠道,平緩息差收窄產生的影響。
中信銀行有關部門負責人透露,根據初步統計,中信銀行存量房貸業務中符合本次調整條件的有近100萬筆。批量調整完成後,會減少銀行利息收入。不過,新老房貸利差收窄後,提前還款預計會明顯減少,有利於銀行穩定貸款規模。同時,隨着部分客戶還款壓力大幅減小,有助於提高銀行整體貸款質量。
在存量房貸利率下行的背景下,借款人該如何對還款資金進行合理規劃?
薛洪言認爲,此次存量房貸利率調整力度較大,預計將有效減緩提前還貸現象。存量房貸利率調降後,貸款利率迴歸合理水平,購房人需要重新對提前還款的必要性進行評估。提前還款既是短期的資金選擇,也涉及長期資金規劃,因爲房貸期限長達20年以上,在選擇提前還款時,既要比對短期的投資理財收益性價比,也要結合長期性價比進行權衡。此外,還要考慮未來幾年的資金規劃,畢竟,對很多人來說,房貸是唯一具備較低的成本、較長的期限、較大的額度等特徵的貸款,如果未來幾年內有可能需要用錢,提前還款已不是最佳選擇。
北京商報記者 李海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