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瓊瑤之死 看生命抉擇
瓊瑤以自己的方式選擇向世人告別,但這並不代表她喜歡死亡,而是她無法忍受人老化所帶來的苦痛;特別是面對生病、治療、出入醫院,還可能成爲依賴「插管維生」的「臥牀老人」,這種生不如死的處境。
死亡對全人類而言,是公平的,因每個人都會死;但死亡也對全人類不公平,因爲每個人都不知道自己死亡的方式爲何,更不知道自己死於何時。就是面對這樣的死亡恐懼,讓有些人選擇自我生命的結束;如果瓊瑤知道自己何時死亡,知道自己死亡的方式可能是死於睡夢中,無病無痛,她可能就不會用這樣的方式來選擇自己的終點。
何謂生命?這是很簡單的問題,只要能呼吸、有心跳,就是有生命之人。但何謂生命意義?則是很深的哲學課題;要活並不太難,有得吃、有得喝、能夠有地方睡,就能活下去;但要活得精彩、活得隨心所欲、活得有尊嚴、活得開心、無憂無慮,卻是不容易之事!
瓊瑤年老失伴,又眼看着老伴身體飽受病魔摧殘,無法語言其所受的苦痛;眼見身軀日愈消瘦,何其不捨不忍?但只要家中有長久臥牀的病人,都有同樣的痛楚。可能是瓊瑤對愛的需求大於其他的需求,所以,當所愛之人不在之時,其心中的寂寞和孤獨,自非金錢或其他親情可替代。如同她的情愛小說,最無法承受的是那沒有愛的世界。
在她最後的留言中,希望可以找到最人道的方式來幫助老人們快樂的歸去,這應該是她面對人老病死的最大恐懼,特別害怕被插管維生,成爲無法表達自己感受與痛楚的病人。她先生離世的陰影,在其心中一直難以抹滅!
到底插管治療是延續生命,還是延續身體的苦痛?這是醫學難以科學化處理的問題,但大部分被插管治療者,都是非自主性的接受此一醫療方式。所以,瓊瑤纔想要化爲雪花翩然歸去,這是她對最終生命的選擇。如同她的小說般夢幻浪漫,但人真的可以選擇自己生命的終結站嗎?
日前,我經過臺北車站,看到一些遊民在車站外就地鋪着紙板,包着睡袋或棉被就安睡過活一天;我不知道他們如何忍受寒風吹襲,身體是否有病痛,又是否有所愛之人或愛他之人,但似乎活一天算一天,到底支撐他們活下去的信念是什麼?這個問題在我腦海裡打轉!或許他們已一無所有,或是他們也無任何希望,還是他們單純只想生活下去而已?
活下去,難嗎?如果想無病無痛、無憂無慮的活下去確實很難,在數道難關繼續活下去,這是每個人的生命課題。瓊瑤雖然已化爲雪花,但她還是對生命有所期待,希望大家能夠勇敢活出自我,經得起磨練,不要辜負來世一趟。
沒有人不恐懼死亡,從出生開始人就面臨死亡的壓力。人多活一天,就愈接近死亡一天,但這也是人存在的意義;有死亡,纔會去面對生活的意義,掌握生,方能掌握死,面對死,也才能真正面對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