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城時評】豈容反常識微短劇混淆視聽
近年來,微短劇市場迅猛發展,但不少微短劇劇情缺乏常識。例如,嚴重刑事案件中不見公安機關和檢察機關的身影,由當事人直接起訴到法院,法官隨意判處死刑,違背法律常識;嚴重疾病能輕易被治好,不符合醫療常識;保安、外賣員、保潔員常常是隱瞞身份的大佬,分分鐘輕易賺幾十億元,有違生活常識……(2月19日《法治日報》)
隨着網絡媒體的迅猛發展,微短劇作爲一種新興的內容形式,受到了廣大觀衆的喜愛。然而,不少微短劇一味地追求點擊率和話題度,忽視了內容質量,甚至出現了大量違背常識的情節。這些反常識的劇情不僅誤導觀衆,扭曲人們的價值觀,還嚴重損害了微短劇行業的健康發展。
在這類微短劇中,我們常常看到法律程序被隨意篡改,醫學知識被胡亂編造,生活邏輯被肆意踐踏。比如,有的劇中法院審判程序錯亂,公訴案件變成自訴案件,法官隨意定罪量刑;有的劇中神醫橫行,輕易治癒絕症,違背醫學常識;有的劇中人物設定離譜,保安、外賣員等底層人物搖身一變成爲掌控一切的大佬,這種脫離現實的劇情讓觀衆感到荒誕不經。
這些反常識微短劇的出現,背後是流量至上、利益驅動的創作觀念在作祟。一些製作團隊爲了追求高點擊率和高收益,不惜犧牲內容質量,迎合部分觀衆的獵奇心理和低級趣味。同時,平臺審覈不嚴、監管缺失,也是導致這類微短劇氾濫的重要原因。
微短劇是文藝創作的一種形式,本應承擔起傳播正能量、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責任,然而,這些反常識的劇情讓觀衆在潛移默化中接受了錯誤的知識和價值觀,對社會造成了不良影響。特別是對於青少年觀衆來說,他們缺乏足夠的辨別能力,更容易受到這類微短劇的誤導。
對此,我們必須採取有效措施,遏制反常識微短劇的蔓延。首先,創作主體應提高自我約束意識,堅守內容質量底線。他們應該明白,只有優質的內容才能贏得觀衆的長期喜愛和支持。其次,平臺應加大審覈力度,完善審覈機制。對於存在違背常識情節的微短劇,應堅決予以拒絕上線或下架處理。同時,平臺還應建立觀衆反饋機制,及時收集觀衆意見並作出相應調整。
此外,有關部門也應加強對微短劇行業的監管和指導。通過制定相關法規和政策,明確微短劇的創作標準和審查要求,爲行業的健康發展提供有力保障。可以設立專項資金支持優秀微短劇的創作和推廣,引導行業向更高質量、更有深度的方向發展。
值得欣慰的是,國家廣播電視總局已經發布了相關通知,要求加強對微短劇的審覈和管理。這無疑是一個積極的信號,表明監管部門已經開始重視這一問題並着手解決。然而,要根治這一亂象還需社會各界共同努力,從創作主體、平臺和政府等多個層面入手,推動微短劇行業的健康發展。只有這樣,才能還觀衆一個清朗的觀影環境,讓微短劇這一新興藝術形式真正發揮其應有的文化價值,彰顯其社會意義。
作者 王琦
責任編輯 羅秋旭
責任校對 貓恩泊
主編 嚴雲
終審 編委 李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