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潮涌動萬象新:聚焦全國各地春耕一線
來源:環球網
驚蟄過後,春雷喚醒大地。2025年3月以來,從齊魯平原到雲貴高原,從東北黑土到江南水鄉,全國各地的田野上,農機穿梭,一幅科技與汗水交織的春耕畫卷正徐徐展開。
在山東臨沂郯城縣,一場匯聚5000餘名農業專家的“智匯春耕”行動於3月5日正式啓動。30名來自山東農業大學、山東省農業科學院的專家深入田間,圍繞育苗育種、水肥管理、防凍抗旱等環節,爲農戶提供精準指導。僅一週時間,專家團隊已覆蓋12個鄉鎮,指導麥田1.1萬餘畝、蔬菜大棚170餘處,解決技術難題230餘件,培訓技術骨幹1800餘人。當地還通過“揭榜掛帥”項目推動農業科技創新,專家與合作社簽訂對口協議,爲春耕注入“智力引擎”。
雲南的春耕備耕同樣如火如荼。截至3月,雲南全省春耕進度已超75%,糧食作物播種面積達1180萬畝,其中水稻、玉米、小麥分別佔620萬畝、320萬畝和200萬畝。在技術推廣方面,精準農業和智能農機廣泛應用,農民通過培訓掌握了播種密度優化、施肥科學化等技能。
在東北地區,春耕備耕也在火熱進行,農資供應充足,種子、化肥等物資質量監管嚴格,爲春耕安全保駕護航。吉林通化市自2月中旬起便全力保障農資供應,0.7萬噸種子、13.1萬噸化肥已就位,確保332.4萬畝糧食播種計劃順利推進。
面對氣候變化挑戰,多地未雨綢繆。寧夏成立5個春耕指導組,深入田間推廣54個糧油主導品種和20項主推技術,並儲備應急救災機具3728臺,以防範“倒春寒”等災害。當地還通過政策資金傾斜,發放耕地地力保護補貼等9.53億元,激發農民種糧積極性。在山西臨汾,300萬畝冬小麥因冬季少雨導致苗情偏弱,農技人員緊急下沉一線,指導農戶實施早春麥田管理,通過科學灌溉和追肥促進返青。
科技賦能成爲今年春耕的突出亮點。湖南益陽沅江市推出“三補疊加”政策,鼓勵農機以舊換新,提升耕作效率;湖北孝感大悟縣的30萬畝小麥和油菜田中,無人機監測與智慧灌溉系統協同作業,農技人員現場示範田間管理要點。四川涼山州會東縣則通過“陌上姜州”春耕文化活動,將農耕傳統與現代技術結合,展示無人機播種、自動化育苗等新技術,吸引遊客體驗“智慧農業”的魅力。(根據中國新聞網、農視網、新黃河等綜合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