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課文《曹劌論戰》,少讀甚感精妙;再讀後背發涼
《曹劌論戰》
初中文言文教材名篇。
講述的是春秋時期著名的齊魯長勺之戰。
其中包含了“肉食者鄙,未能遠謀”、“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等名句。
初中時學此篇,不由自主地爲曹劌的精妙戰術而拍案叫絕。
但多年之後,再讀時,取而代之的是後背發涼,一種莫名的沉重和憂傷。
01
前685,齊桓公剛一上任,就要拿魯國開刀。
理由有二:
1、魯國弱小,有便宜不佔王八蛋;
2、有仇不報是孫子。
齊魯之間的恩怨情仇,還得從齊國上一任國君,齊桓公的大哥齊襄公說起。
齊襄公在位期間,滅紀、伐衛、幹掉鄭國國君鄭子亹(鄭莊公之子)...武功充沛,但他很不擅長治理內政,反覆無常,搞得民怨沸騰。
連齊國公室貴族都很沒安全感,紛紛出逃保命。
其中,公子糾的媽是魯國人,就在召忽和管仲的保護下跑到了魯國;公子小白(即齊桓公)在鮑叔牙的保護下跑到了莒國。
召忽、管仲和鮑叔牙是好哥們兒,仨人經常碰頭開會,一致認爲齊襄公是秋後的螞蚱——蹦不了多久了。
果然,前686年十二月,齊襄公被堂弟公孫無知等人謀殺。
公孫無知上臺後的所作所爲,又和他的名字一樣,一通胡搞,最終被大夫雍廩給幹掉。
齊國陷入混亂...
02
齊國亂了,最開心的是魯莊公。
齊國的體量是魯國的十幾倍,有這麼個強鄰,魯國人實在睡不好覺。
公子無知被殺之後,擁有被選舉資格的齊國接班人也就剩下公子小白和公子糾這兩個長腿公子了。
誰來接班呢?先到先得唄!
魯莊公叫來公子糾,見縫插針:想回國當老大嗎?孤可以幫你,但得答應孤幾個條件...
公子糾很上道:OJBK。
魯莊公當即派軍隊護送,同時很貼心地給管仲一支人馬,叫他去解決掉競爭對手——公子小白。
管仲在半路設埋伏,一箭命中公子小白。
可等公子糾他們趕到齊國的時候,當場石化:媽呀,見了鬼了!
這個鬼,就是小白。
原來,管仲射中了小白的帶鉤,小白裝死,逃過一劫。
錯誤戰報,也導致公子糾誤判形勢,200多公里的路,慢悠悠走了6天。
到齊國的時候,黃花菜都涼了,小白已經華麗轉身。
03
公子糾不甘心,跑回魯國,請魯莊公發兵,強行奪位。
小白已經佔了先手,公子糾再有所動作,就是叛亂,勝算渺茫。
但魯莊公還是繼續在他身上押了注。
理由:
1、齊國內耗符合魯國利益;
2、魯莊公和齊襄公之間,有殺父之仇。
《左傳·桓公十八年》記載:
“夏四月丙子,享公。使公子彭生乘公,公薨於車。”
《史記》的記載則更香豔:
齊襄公通桓公夫人,公怒夫人,夫人以告齊侯。
夏四月丙子,齊襄公饗公,公醉,使公子彭生抱魯桓公,因命彭生折其脅,公死於車。
說:
魯桓公被殺,是因爲齊襄公和妹妹文姜(魯桓公的老婆,魯莊公的老媽)之間有不倫之戀。
魯桓公得知暴怒,同時懷疑太子同(即魯莊公)不是自己的種。
文姜跑到齊襄公那裡告狀,齊襄公爲了給妹妹出氣,設局謀殺了魯桓公。
誰說的對,其實不重要。
因爲魯莊公都只能認魯桓公是親爹。
親爹死在齊人手裡,那就怨不得我了!
魯莊公親自領兵伐齊...
04
可惜事與願違,畢竟所有的慾望,都是要靠實力說話的。
魯軍大敗,魯莊公被迫化妝逃跑。
隨後,齊桓公開出條件:
你不答應,我就打到你服爲止。
1、公子糾必須死(齊國公室貴族以後都不會跑去魯國了,如若不然,公子糾就是榜樣);
2、把召忽和管仲送回齊國,表面上說和管仲有生死大仇,必須親自報。實際認爲這倆是人才,不能留給魯國。
《史記·齊太公世家》載:
齊遺魯書曰:“子糾兄弟,弗忍誅,請魯自殺之。召忽、管仲讎也,請得而甘心醢(把人殺完了再剁成肉醬)之。不然,將圍魯。”)
魯莊公認慫,全盤接受:小弟我錯了,之前是我有眼不識泰山,您多多擔待。
可過了幾個月,齊國再一次對魯國發動進攻。
魯國已成了板上魚肉...
就是這個關鍵時刻,曹劌出現了,請見魯莊公。
05
插一嘴:
《曹劌論戰》裡有這麼一句話:
“肉食者謀之,又何間焉?”
是魯莊公的同鄉嘲笑他:
國家興亡,那是貴族們的事,你是哪根線?
其實,春秋時代,姓氏制度還沒有完全普及,但凡有名有姓的,哪怕開場是個路人甲的角色,其實都帶着極強的身份背景。
曹姓,出自曹國,其始祖曹叔振鐸,是周文王的兒子,周武王的弟弟。
曹劌這會兒出現在魯國,有可能是因爲家族敗落或者其他原因。
其真實身份,可能是曹國公孫一類的人物(參考商鞅)。
他要真的啥也不是,連王宮門衛那一關都通不過。
06
很多708090後坑淡忘了,貼下原文:
乃入見。問:“何以戰?”公曰:“衣食所安,弗敢專也,必以分人。”對曰:“小惠未遍,民弗從也。”公曰:“犧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對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對曰:“忠之屬也。可以一戰。戰則請從。”
大意是:
曹劌單刀直入:想打贏這一仗,要先盤盤自己有什麼優勢?
魯莊公老實回答:孤從來不吃獨食,好東西都會拿出來分享。
扯JB蛋:一國之君會拿自己的東西分給老百姓嗎?
曹劌:還有嗎?
魯莊公:孤在各種祭祀儀典上都力爭完美。
扯JB蛋(2):打仗和跳大神,有毛關係!
曹劌:還有嗎?
魯莊公:我能保證全國司法公正!
曹劌:總算說到點了,以民爲本,就算接下來的戰役,依舊失敗,只要人民擁護你,那就沒有亡國的危險,你趕緊收拾收拾,跟齊國幹。
07
接下來就是長勺戰場,曹劌的精妙戰術:
公與之乘,戰於長勺。公將鼓之。劌曰:“未可。”齊人三鼓。劌曰:“可矣。”齊師敗績。公將馳之。劌曰:“未可。”下視其轍,登軾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齊師。
既克,公問其故。對曰:“夫戰,勇氣也。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國,難測也,懼有伏焉。吾視其轍亂,望其旗靡,故逐之。”
令人後背發涼的是:
春秋時代,打仗都是講禮數規矩的:交戰雙方擺好隊形,擂鼓、衝鋒、開片、打完收工。
可在曹劌這兒,規矩沒了。
一通鼓後,齊軍開始衝鋒,魯莊公見勢就要A上去。
曹劌說,再等等,時機還沒到。
三通鼓罷,曹劌才讓魯軍開始行動。
在齊軍看來,前面敲了兩通鼓,你們都沒動,是不是可以默認爲,魯軍打算打白旗投降了?所以根本沒防備,結果慘敗。
曹劌利用的,就是齊軍比魯軍要臉,賭齊國一定會按周禮行事——魯國人不擊鼓,=原地不動,齊國又退回去。如果齊軍不守規矩,魯國就慘了。
然而曹劌賭贏了
所以齊軍纔會“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讓魯國擺了一道。
08
齊軍不是傻,是之前沒讓人這樣騙過,不知道還有這種操作。
所以,偷雞這種事,只能用一次。
大爭之世,全靠實力說話,一個長勺之戰並沒有讓齊國傷筋動骨,齊國國力仍舊全方位碾壓魯國。
長勺之戰後,魯國打了很多敗仗,搞得焦頭爛額。
魯莊公實在沒辦法,又玩了把更大更陰大的:
跟齊桓公打招呼,倆人舉行會盟,開個party交流感情。
等齊桓公到了,曹劌客串了把刺客,拿刀頂着齊桓公的脖子,要他退地:拿了我的給我還回來,吃我的給我吐出來...
齊桓公只能認栽,土地沒了可以再打,保命先:你說退就退!
“嗯?你說什麼?!”曹劌使勁提了提刀口。
“大哥,你別激動,我都說啊,你說退就退。”
09
就這樣,藉着不講禮數的戰法、近乎無賴的國際操作,以及魯莊公還不算太差的個人能力,魯國苟了32年。
各國在經歷過各種詐術之後,也都明白了:再恪守周禮的戰爭規則,遲早會被吃到骨頭渣都不剩。
於是大家都不講規矩了。
可笑的是,魯國又打不贏別人了,急忙又撿起自己是周禮正統。
誰整天鼓吹恢復周禮最起勁?
孔子嘛。
孔子哪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