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新冠致腸道菌失衡 臺大教授:胃炎、胃酸逆流皆症狀
臺大公衛學院流病及預醫所教授陳秀熙表示,腸道菌叢微生物失衡造成的腸胃問題,也是長新冠的表現之一。本報資料照片
歷經4年新冠疫情流行,近期疫情影響雖日漸趨緩,但長新冠問題仍潛藏在民衆生活中。臺大公衛學院流病及預醫所教授陳秀熙表示,腸道菌叢微生物失衡造成的腸胃問題,也是長新冠的表現之一,如何使用益生菌、糞便微生物移植等方法治療長新冠,是目前國際研究發展重點方向。
「無論是住院或非住院患者,腸道系統相關的後遺症風險均顯著增加,但程度和持續時間有所不同。」陳秀熙表示,根據相關研究,非住院患者染疫後一年與未感染的對照組相比,腸道後遺症風險明顯升高,常見症狀包括腹瀉、便秘。第2、3年風險雖減少,但每千人中仍有7.4例腸道相關後遺症病例。
陳秀熙指出,前述研究顯示,染疫後第三年的健康損失(DALYs,失能、過早死亡損失的健康生命年數)約爲每千人0.8DALYs,且住院患者腸道後遺症風險更高,尤其染疫後第一、第二年問題更加嚴重,常見問題包括急性胃炎、膽管炎、胃酸逆流,即使至第三年,每千人仍有46.9例腸道後遺症,健康損失約爲5.5DALYs。
DALYs(Disability Adjusted Life Years)被稱爲失能校正人年,也可稱爲健康損失,是衡量整體疾病負擔的方法。
陳秀熙表示,因此腸道菌與長新冠的關係是當前研究的重點之一,包括微生物組失衡如何與不同傳染病相關聯。陳秀熙表示,多次感染新冠肺炎,引起慢性炎症反應,導致神經組織失調損傷,進一步加劇組織失調與損傷機率,除影響腦部功能,也會對腎臟功能帶來負面影響,而腸道微生物羣失衡、遷移是長新冠重要特徵之一,對整體疾病產生深遠影響。
陳秀熙指出,多重傳染病恐會導致微生物失調,進一步引發潛在病理機轉,例如藉由「腸-腦軸」造成全身性炎症反應,最終可能導致疲勞、運動耐受不良、肌肉疼痛、關節疼痛、神經認知障礙等症狀,針對長新冠引起的微生物失衡,可利用益生菌、糞便微生物移植等方式治療,但仍須進一步驗證、優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