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三角議事廳·週報|100億上海未來產業基金髮布申報指南

1月20日,總規模達100億元的上海未來產業基金正式發佈《申報指南》,面向全國的風險投資(VC)和私募股權(PE)機構開放申報。這是國務院辦公廳發佈《關於促進政府投資基金高質量發展的指導意見》後,首個落地的地方政府投資基金,致力於爲“從0到1”的原始創新轉化提供孵化與早期投資支持,進而爲上海及整個長三角地區的未來產業發展注入新動能。

當前,上海的集成電路、生物醫藥和人工智能已經成長爲支柱產業,而未來產業尚處於起步階段,面臨着技術突破、資金投入、人才儲備、市場應用等多重挑戰。以量子產業爲例,其研發成本極爲高昂,模擬某些複雜化學過程的成本可能高達數百億美元。然而,目前中國量子計算領域的融資規模僅佔全球的約8%,且整體量子科技企業的融資總額已連續兩年出現下滑。造成這一現象的主要原因在於顛覆性技術所蘊含的巨大不確定性,市場化資金對這一風險心存顧慮,往往不敢輕易介入。爲填補這一關鍵空白、推動未來產業發展,上海未來產業基金應運而生。

作爲肩負特殊使命的功能性政府投資母基金,上海未來產業基金有別於一般商業基金。它不以盈利爲主要目的,而是聚焦於顛覆式創新、多學科交叉創新及前沿平臺技術的孵化與早期投資。首期基金總規模達到100億元,由上海市財政全額出資,期限爲15年,必要時可延長3年。通過這一舉措,上海不僅能爲未來產業發展提供可持續的資金支持,還可通過政策引導激勵更多創新性項目的產生。

上海未來產業基金採用創新性的“雙軌並行”運作模式,既包括“直接投資”也涵蓋“子基金投資”。直接投資主要爲重大戰略項目提供核心資金支持,確保項目順利推進;而子基金投資則通過靈活的機制吸引更多社會資本,彌補早期創新項目的資金缺口。同時,通過戰略科學家委員會、科技項目經理人投研團隊以及概念驗證經費等多方聯動,還將確保創業團隊在各個階段都能獲得全方位的資金保障。

此外,基金的管理由上海國投公司牽頭,依託國資控股的市場化基金管理平臺,專注於未來產業領域的早期投資。基金平臺通過集成各類資源,旨在打造一個開放的投資孵化平臺,爲創新項目提供靈活的支持機制。憑藉市場化、專業化的運作模式,基金不僅能有效整合各類資本力量,還能在關鍵技術領域形成競爭優勢。

此次發佈的《上海未來產業基金申報指南》亮點突出,彰顯了上海推動未來產業發展的決心。首先,指南打破了傳統的註冊地限制,雖然子基金原則上需註冊於上海市,但對於投資境外標的或上海未來產業基金出資額不超過20%的情況,註冊地限制不再適用。這一舉措爲吸引更多優質項目、資本和創新資源提供了更大的靈活性。同時,基金採用了長存續期設計,15年的基金期限能夠充分覆蓋科技創新項目漫長的轉化週期,爲企業提供相對穩定的資金支持,幫助突破創新壁壘。

《申報指南》特別鼓勵早期投資,重點瞄準概念驗證、小試中試及初創硬科技項目等當前投資市場中較爲薄弱的領域。同時,基金設立了回購讓利機制,允許子基金管理機構在基金存續期內回購基金出資部分。若參與顛覆式創新、多學科交叉創新或前沿技術投資,回購額須不超過項目的出資及後續融資。若吸引境外硬科技企業、團隊或核心技術項目落地上海,回購額則不得超過實際投入。這一機制不僅有利於激發子基金管理人的積極性,也能推動基金資金的高效流動和精準配置,提升項目篩選與孵化效率。

此外,《申報指南》強調市場化導向,要求子基金具備明確的投資策略,投資方向要契合上海未來產業發展規劃,並明確聚焦有潛力的賽道及項目儲備。基金更傾向於選擇對細分賽道上下游產業鏈有深刻理解的管理人,從出資要求、管理團隊、投後服務及孵化能力等方面,爲科技創新項目提供更專業、高效的市場化資金支持。

上海未來產業基金對上海及長三角地區的科技創新與產業升級意義深遠。從科技成果轉化的角度來看,作爲總規模100億元的功能性母基金,上海未來產業基金髮揮着強大的牽引作用。通過15年的長週期投資,基金能夠有效支持科技創新項目從研發到產業化的漫長過程,尤其在量子計算、腦機接口、可控核聚變等前沿技術領域,基金聚焦推動顛覆性創新技術的突破,助力科研成果走出實驗室並實現產業化,推動區域產業向更高端的方向發展。

在本土企業培育和創新生態構建方面,基金同樣成效顯著。它重點支持具有創業潛力的科學家、擁有科學家精神的創業者以及具備前沿科學轉化能力的投資人,在未來信息、能源、健康等多個領域支持體系化和機構化的創業孵化。通過搭建開放創新平臺,基金將科學家、創業者和投資人匯聚一堂,構建跨學科、跨領域的創新生態,持續孵化並培育具有核心競爭力的本土硬科技企業。

此外,未來產業基金還與上海三大先導產業母基金共同形成了“3+1”科技創新引導基金羣,進一步完善了區域產業投資體系,並引導社會資本投向早期、小型、長期的硬科技項目,帶動長三角地區在全國乃至全球科技創新和產業升級的賽道中搶佔先機。

長三角

2024長三角體育榜單發佈

2024年度長三角體育榜單發佈活動於1月22日在上海國際會議中心舉行,主題爲“體薈長三角、星耀新徵程”。這是長三角地區首次聯合評選體育類年度榜單。榜單涵蓋先進個人、設施場館、機構企業、體育文化項目等領域,評選出10個獎項。徐家彙體育公園、東方體育中心等場館獲選爲十佳全民健身場館,F1中國大獎賽、上海馬拉松等賽事入選十佳體育品牌賽事。(來源:解放日報)

上海新增5家高質量孵化器

上海市科委近日宣佈,司南半導體超級孵化器、模速空間大模型創新生態社區孵化器、啓迪之星(上海)孵化器、人形機器人創新孵化器和復星新禾孵化器等5家高質量孵化器加入上海科技創新體系,分別聚焦集成電路、人工智能、在線新經濟、人形機器人和生物醫藥等產業,加速科技企業培育,打造這些產業領域的科技創新“核爆點”。

(來源:解放日報)

上海又建成15個元宇宙應用場景

近日,上海公佈第二批元宇宙重大應用場景建設成果,共15個場景涉及工業、文旅、教育、醫療四大領域。上海開放大學“開放學習元宇宙”讓學生體驗失智老人世界,提升同理心;華東師範大學“數智人教育元空間”訓練師範生教學技能。此批場景建設緊扣剛需,吸引多地企業參與,部分已與上海醫院合作並考慮落地。(來源:解放日報)

全國首個異構人形機器人訓練場在浦東啓用,超百臺機器人進駐

1月21日,全國首個異構人形機器人訓練場在浦東張江模力社區啓用,首期容納超100臺機器人訓練。訓練場將構建異構具身智能數據集,提升人形機器人技術水平。國地中心已迭代“青龍”機器人,開展多項算法研究。訓練場聚焦人形機器人基礎大模型,加速產業化和場景應用。(來源:浦東發佈)

江蘇

蘇南特鋼材料集羣衝刺萬億級產業航母

1月22日,蘇南特鋼材料國家先進製造業集羣推進會在南京舉辦,蘇南五市簽署共建協議,計劃到2027年將集羣主導產業產值提升至1萬億元,打造世界一流的萬億級產業航母。該集羣是全國鋼鐵行業唯一國家先進製造業集羣,涵蓋南京、無錫、蘇州、常州、鎮江五市,集聚近600家規上企業,主導產業產值超8200億元,特鋼及高端合金產量佔全國近30%。(來源:南京日報)

無錫惠山加速航空航天產業佈局

1月20日,無錫市惠山高新區雲遙宇航迎來2025年的首次發射,雲遙一號37—40星共4顆氣象空間遙感衛星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搭乘穀神星一號遙十六運載火箭發射升空。SAR衛星研發生產基地與數據中心項目已簽約落戶惠山高新區。同時,藍箭航天項目加速推進。惠山高新區通過鏈式招商和產業圖譜,吸引科研院所和企業,打造百億級空天產業集羣。(來源:無錫日報)

浙江

杭州青山湖科技城完成24個智能裝備產業項目專項資金兌現

近日,杭州青山湖科技城完成首批24個智能裝備產業項目專項資金兌現,金額超過3600萬元。這些項目涵蓋智能物流、新能源裝備、集成電路等領域,推動了產業鏈的合作與發展。青山湖科技城出臺專項政策,支持智能裝備產業發展,已吸引多個高端企業並獲得省級及國家級認可。未來,科技城將繼續加強政策兌現和企業服務,推動智能裝備產業成爲新的經濟增長點。(來源:杭州日報)

溫州氫能創新中心正式揭牌

1月22日,坐落於樂清市柳市鎮正泰物聯網傳感產業園的溫州氫能創新中心正式揭牌。該中心由地方政府和正泰集團聯合發起,聚焦氫基燃料及先進制氫技術,聯合頂尖專家團隊,推動氫能技術研發、轉化與項目合作。中心將探索“政產學研用金”新模式,依託溫州和樂清的應用場景及科研支持,發揮正泰的資源優勢,推動氫能技術產業化,打造國際氫能人才高地。(來源:溫州日報)

安徽

中檢天帷落戶合肥高新區

近日,中檢集團控股的中檢天帷信息技術股份有限公司在合肥市高新區揭牌成立。作爲國內領先的網絡安全合規治理解決方案服務商,中檢天帷將爲政府和企業提供網絡安全與信息化建設服務。在此之前,合肥市高新區已獲批爲國家網絡安全教育技術產業融合發展試驗區,未來將繼續推動產業集聚與品牌打造。(來源:合肥發佈)

蕪湖埃特智能裝備基地建成投產

近日,安徽埃特智能裝備有限公司年產20條機器人智能基礎製造裝備生產線基地項目一期正式建成,並進入試生產階段。該項目位於蕪湖鳩江經濟開發區,佔地50畝,預計年銷售收入達到7.5億元。蕪湖市積極推動機器人及智能裝備產業集羣建設,出臺配套扶持政策,支持本土企業快速發展。(來源:蕪湖日報)

(作者陳思澤、郭穎珂系華東師範大學城市發展研究院碩士研究生)

“長三角議事廳”專欄由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華東師範大學中國現代城市研究中心、上海市社會科學創新基地長三角區域一體化研究中心和澎湃研究所共同發起。解讀長三角一體化最新政策,提供一線調研報告,呈現務實政策建議。

來源:陳思澤 郭穎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