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業追蹤/企業永續發展 DEI不可少

企業實踐DEI三大效益

多元、平等和共融(Diversity, Equity, Inclusion;DEI)已是全球企業永續發展的重要趨勢。麥肯錫在《多元愈來愈重要》的報告中指出,企業的多元性與其績效強烈相關,高於同行39%。而Deloitte 2024全球人力資本趨勢的報告內容也顯示,高度多元化的組織財務表現爲競爭對手的2.4倍。此外,世界經濟論壇預估,2026年全球在DEI的投資將達到154億美元。

DEI不僅是人才資本的基石,也是企業實施移工策略的一部分。面對多元共融與移工議題,商研院與萬通人力集團合作辦理產業人才永續論壇,通過論壇產業專家實務分享,以及對於DEI國際發展趨勢分析,歸納企業實踐DEI三大效益。

第一、符合永續指標,降低營運相關的衍生性風險。臺灣爲外銷導向的經濟體,DEI將成爲國際企業貿易合作的基本要件。歐盟於2024年5月24日通過《企業永續盡職調查義務指令》,要求員工數達1,000名以上,且全球年淨營業額達4.5億歐元以上歐盟及非歐盟企業,自2027年起要履行強制性環境與人權盡職調查義務。

實踐DEI有助於企業降低營運相關之衍生性風險,如產品或服務因侵犯人權而遭受抵制、投資評價遭降級、遭剔除國際產業供應鏈參與資格、遭中斷交易等。因此建議企業應該採取措施辨識、評估、預防、減緩及終止其供應鏈中的環境破壞和人權侵害風險,並追蹤相關措施有效性,與利害關係人對話,建立申訴機制等。未遵守該指令者,將可能面臨公開點名及最高5%全球年營業額的罰款。

第二、形塑友善共融的職場環境,提升員工表現和留任率。企業透過型塑包容的工作環境,可強化歸屬感和企業品牌認同,從而提高員工留任率和長期工作動力。其做法包括尊重並支援多元文化,如萬通人力集團提供的移工就業零付費服務,支援移工在臺法律諮詢、健康照顧和緊急援助等,確保移工合法權益和生活質量。

其次,以人爲本,提供專業技能和個人發展培訓,例如萬通人力集團提供移工語言學習、生活文化認知等課程,有助於更好地融入臺灣社會及職場;臺達電設置13個職系委員會,針對不同職類進行培訓,鼓勵探索創新勇於突破;晶華酒店則是透過工作解構再重組,協助員工探索職能、突破自我,再發展爲經營管理人。

再者,建立開放式的溝通渠道,如臺達電以3E策略(Employee員工身心照護、Empower員工主導、Earth地球共生)爲主軸,將DEI融入於公司活動與人力資源長期規劃中,創新員工體驗並創造友善的工作環境。

第三、建立企業DEI品牌認同,優化跨文化族羣消費者服務。面對全臺灣75萬名移工的多元需求,企業需要重新構思消費體驗流程,提高文化敏感度,例如搭配不同的主題企畫,像是東南亞廚房派對、移工假日街區小旅行、社會設計議題工作坊等,爲移工提供展示各自文化的平臺,讓本地員工與移工用朋友的角度彼此相處,促進互相理解與欣賞。

企業在落實DEI的同時,也迴應消費者對企業社會責任的期望,如同Deloitte 2024全球人力資本趨勢報告中提到,有76%的消費者更傾向從願意承擔社會責任的企業購買產品。吸引廣泛的消費者羣體,還能在競爭激烈的市場中脫穎而出,建立持久的品牌忠誠度。

綜合以上論述,企業落實多元族羣共融行動,不僅有助於打造品牌競爭力,吸引並保留多元人才,同時可以增強企業面對全球變動的適應能力,預防因種族不平等可能引起的營運或公關危機。(作者是商業發展研究院南部院區數位經營服務組組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