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以爲大陸硬實力強、軟實力弱

旺報社評

前言3年疫情隔絕加上民進黨執政,兩岸社會關係日漸疏遠,臺灣對大陸的理解多仍停留在10年前的印象。殊不知10年來,大陸內部情勢、中國與世界的關係,乃至世界大格局都發生重大變化,臺灣需要重新認識中國大陸,才能對變局做出正確的判斷與迴應。

大陸軟實力 震撼全球

今年初,兩則大陸網路科技新聞廣受國際關注:一是美國TikTok用戶在禁令生效前,大量轉移至大陸社羣軟體「小紅書」,猛然發現大陸民衆生活水準超出既有認知;二是大陸青年團隊自創AI平臺DeepSeek引發轟動,美國科技圈驚歎美中AI差距遠比想像中要小。

這兩則新聞揭示:大陸的軟實力全面崛起,在全球範圍內具有競爭力、吸引力與創造力。臺灣社會不能再像十幾年前那樣,以爲大陸硬實力強、軟實力弱。

硬實力與軟實力,或者說硬體、軟體建設,是判斷國家綜合實力的指標,也是認識、評價其社會的切入點。硬體主要是基礎建設,軟體則包括公共服務、社會文明、衛生程度、民衆素養、教育文化、科技創新等多個面向。一般來說,對硬體的感知產生第一印象,對軟體的感知形塑深層的認知。

中共舉國體制加上中國人吃苦耐勞,硬體建設一向是大陸的強項。毛時代自建軍工體系、興修水利工程、研製核子武器,展現「集中力量辦大事」效能,但也有「蘇聯模式」的弊端。1980年代改革開放後,鐵路、機場、新城區如雨後春筍般出現,最近10年,大陸開始着重軟體建設,並有不小的成就。

臺灣社會對大陸的印象多停留在「硬體強、軟體弱」階段,是因爲大部分臺灣人於1990至2010年首次登陸,當時大陸處於「野蠻生長、粗獷發展」階段,大陸的光鮮亮麗的摩天大樓下,是殘破髒亂的平民區,基建發達但便利度有限,人民素養普遍欠缺,山寨貨充斥市場,科技、文化產品擅長模仿,原創能力不足……等。

到10年、20年前,這些印象都是事實,而且大陸幅員遼闊,城市與鄉村、沿海與邊疆之間本就存在很大的發展差距,這些問題直到今天,仍然在許多地方出現。但是,這些問題並不能掩蓋大陸在過去10年來軟體建設進步、軟實力成長的事實,尤其在一、二線城市及其郊區或鄉村,大陸的軟體水準已經可以與硬體建設並駕齊驅,「硬體強、軟體弱」已不復存在。

都會區文明 先進水準

大陸一線城市的90或00後青年,個人素質、生活方式與理念,基本上與紐約、東京、新加坡等國際都會並沒有顯著差異,市民早已習慣排隊等車、避開人口稠密處吸菸,商場衛生間整潔度不輸臺北。新一代大陸年輕人也對當地社會治安很有信心,若獨自在餐廳、咖啡廳、候車室等地短暫離席時,會放心把包包留在座位上。

從這些細節能看出,大陸經濟較發達地區,社會文明已達到先進水準,反而歐洲國家都會區近年因非法移民、窮人流離失所、毒品等問題導致治安大幅倒退。

再如,大陸設置「網路長城」防火牆固然有政治考量,亦與官方擔心歐美由Google、Youtube等進行文化滲透、打擊本土產業等因素有關,這也被當成大陸科技文化產業無法融入國際、領先全球的理由。然而,經過近10年發展,從抖音、小紅書、B站,到淘寶、Temu、Shein,大陸應用類科技軟體強勢崛起,不僅「出海」佔領國際市場,更轉而成爲全球潮流文創發源地。

大陸網路軟實力大躍進,一方面建立在科技硬體建設基礎之上,另方面建立在高等教育與科研水準持續精進的成果之上。北大、清大等大學排名躋身全球20強,大陸高校在國際核心期刊論文收錄、引用量更與歐美名校平分秋色,並遠超臺灣。DeepSeek創業團隊均爲大陸本土培養,這成爲近年來大陸軟體、硬體全面發展的縮影。

無論是美國「TikTok難民」透過小紅書對大陸社會刮目相看,還是美國科技大老對「低成本、高效能」的DeepSeek感到震撼,都一再說明大陸軟實力不再是吳下阿蒙,臺灣不能假裝看不見,更沒有自滿、自負的本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