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研韜:“功能手機”迴歸,敲響技術異化的警鐘
來源:環球時報
據英國媒體報道,爲對抗社交媒體成癮和性勒索威脅,“Z 世代”(通常指1995年至2009年出生的一代人)正在推動“功能手機”的復興,即只具備打電話、發短信等基本通信功能的復古手機。美國社會心理學家喬納森·海特認爲,智能手機在世界各地的年輕人中引發了焦慮和抑鬱。因爲害怕智能手機鼓勵人們花太多時間上網,一部分“Z 世代”在排斥可以上網和使用應用程序的智能手機。這一時尚被稱爲追求“數字最小主義”,這種趨勢也使得2023年美國功能手機銷量增長,達280萬部。
信息與通信技術(ICT)的發展是把雙刃劍,在加速信息與知識傳播、方便交流與合作的同時,也帶來信息安全、隱私泄露、數字鴻溝、網絡成癮、社交隔離、信息超載等問題。前谷歌設計倫理學家特里斯坦·哈里斯曾把智能手機比作“老虎機”,因爲產品開發的一大原則是“劫持”用戶,讓消費者在無意識中上癮。
資本邏輯驅動的技術發展是追求利益最大化,但從人類角度,技術發展應以人爲本、造福全人類,而不是幫助極少部分人操縱和剝削大多數人。從技術批判主義視角,“功能機”的迴歸是對技術異化的覺醒和反抗。難能可貴的是,是“Z時代”的年輕人率先吹響了反對技術異化的號角。問題是,資本的逐利本性決定了科技企業會全力開發更“高端”、更復雜、更昂貴的產品以持續增加其利潤。與此同時,逐利本性和經濟實力激發了其強大的遊說、規訓、營銷能力。
人與技術和諧共生是現代生態文明的重要內涵,爲此需要從制度、法律、倫理、文化、社會、教育等方面共同發力。大力普及技術倫理概念,使之成爲全社會監督科技發展的重要框架,是新聞媒體與專家學者的共同責任。爲達此目的,我國古代的“以道馭技”思想值得深入挖掘和普及。
人與資本、技術之間的關係是對立統一的。我們反對技術異化、弘揚技術倫理,並非反對企業逐利,而是希望企業兼顧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真正造福人民、造福人類。例如,在產品開發時體現尊老愛幼傳統便是技術向善的最好證明之一。(作者是海南大學國際傳播與藝術學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