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馬威中國專家:幹線物流有望率先成爲無人駕駛的“爆點”應用場景
證券時報記者 陳雨康
畢馬威中國近日發佈的《中國領先汽車科技企業50》報告提到,中國汽車科技的一大最新趨勢是汽車智能化滲透率提升,無人駕駛商用化初見成效。無人駕駛商業化應用場景不斷擴大,正從商用車封閉場景轉向開放場景,並逐步向乘用車過渡;以無人駕駛出租車服務爲標誌的商業化應用也迎來了新的里程碑。無人駕駛技術的發展將帶動整個汽車產業鏈重構和升級,傳統汽車製造商將逐漸向智能網聯汽車製造商轉型,零部件供應商將加快向智能化、網絡化方向發展,新興企業如自動駕駛技術公司、車聯網服務提供商等將不斷涌現並快速成長。
“無人駕駛應用場景中,我們觀察到貨運物流行業尤其是幹線物流行業相關企業格外活躍。無人駕駛卡車在長途運輸中可以減少人力成本,提升效率,並減少因疲勞駕駛等問題產生的事故。幹線物流有望成爲無人駕駛的‘爆點’應用場景。”畢馬威中國汽車行業審計主管合夥人徐侃瓴對證券時報記者表示,政府也出臺了一系列的政策法規,支持投資建設及基礎設施,支持開展示範項目,通過財政補貼和投資,引導企業在相關領域進行研發和應用。
徐侃瓴認爲,進一步拓展、深化無人駕駛的商業化應用,仍需克服多方面的瓶頸。在技術上,自動駕駛技術能否完全應對邊界情況仍有待觀察,車路雲協同可能是解決辦法之一。政策法規方面,相關法律框架和實施細則需要進一步完善。此外,全面運行幹線物流也意味着現有道路和交通設施的升級迭代。因此,綜合解決技術、法律和基礎設施問題,將是幹線物流無人駕駛商用化成功的關鍵。
中國車企加速揚帆出海,正成爲業內的共識。報告提到,60%的製造企業計劃在海外設立銷售中心,以增強銷售與服務能力。與當地領先企業建立合作伙伴關係已成爲出海製造企業的關鍵競爭優勢。隨着中國車企出海產業鏈的持續深入,車企將進一步拓展海外生產基地實現本土化生產。除了採取綠地投資等在海外建廠的方式外,中國車企也積極尋求境外合資與併購等多元化模式,以適應不同的市場需求和戰略目標。
在大環境愈發複雜的背景下,汽車企業出海不僅是企業擴張市場的戰略選擇,也是提升競爭力的關鍵舉措。徐侃瓴表示,中國電動汽車企業出海時需要制定靈活有效的戰略。首先,企業應謹慎選擇目標市場,全面分析市場吸引力和進入可能性,瞭解目標市場的法規政策和消費者偏好,以便制定符合當地市場的產品和營銷策略。其次,建立國際合作關係尤爲重要,在必要的情況下通過兼併收購的方式,快速進入當地市場也是合理的選擇之一。此外,加強技術創新和品牌建設也不可忽視。企業應持續投資研發,提高產品的技術競爭力和品質。
“雙碳”目標背景下,中國汽車行業肩負重要的使命。報告提到,減碳是一項複雜的系統工程。除了當前通過電動化實現使用端減碳之外,生產端供應鏈端的減碳正被提上議事日程。針對上游供應鏈,動力電池廠商正面臨着生產和供應鏈管理、回收和報廢處置等方面的新挑戰和機遇。在歐洲和美國,法規對電池的生產和回收過程提出了更高標準——這要求中國廠商不僅要保證產品質量和性能,還要在供應鏈的每一個環節實現透明化和可持續性,確保原材料的採購、電池的生產、使用後的回收和最終的環保處置均符合目標市場的規定。
徐侃瓴認爲,在全球碳中和的願景下,汽車行業的碳足跡追蹤顯得尤爲重要。目前全球尚未形成通用的標準,各國的法規和執行力度差異較大。構建有效的碳足跡追蹤體系,首先需要制定統一的標準和指標,涵蓋從原材料採購到生產、使用和報廢全生命週期的碳排放。其次,企業應建立透明的數據收集和報告機制,利用如區塊鏈在內的數字化技術確保數據的真實性和可追溯性。此外,政府和行業組織應加強對企業的指導和支持,推動建立行業合作機制,分享最佳實踐和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