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辛文化:叩響文明的大門

幾塊表面粗礪、形態原始的陶片解鎖了一段齊魯大地上

距今六七千年的古老文化。

欒豐實(山東大學考古學院 教授):這種紋飾在中國新石器文化裡邊,只有北辛有。

北辛文化距今爲7000年至6000年左右,前後延續了約一千年,是大汶口文化的直接源頭。

這件被精心保護的陶鼎是滕州市博物館的鎮館之寶,又被稱爲陶蓋鼎。這是我國迄今爲止發現最早的蓋鼎,它的蓋子堪稱完美。陶蓋鼎的美觀、實用,使烹飪效率極大提高,由此也悄然改變着人類的生活,堪稱是七千多年前的一次廚房革命。

胡秉華(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特聘研究員、滕州北辛遺址發現者之一):有蓋,它是水蒸氣煮東西,它頂到上頭又迴旋下去,促使這個食物更容易快而熟。所以它都非常實用的。這是人們生活當中積累的經驗。

北辛文化時期的陶器,不僅有鼎這種最具代表性的炊煮器,而且還有一整套器物組合,以鼎、釜、鉢和小口雙耳罐四類最爲典型。這些不同類型的陶器,既用於日常蒸煮食物、盛飯、喝水,也用來祭祀祖先。

方輝(山東大學文化遺產研究院 院長、教授):我們說如果追溯中國禮制的起源,要追溯到北辛文化。

北辛文遺址出土的石鏟上,大多留下了清晰的使用痕跡,其入土深度在7釐米左右,刃部還有與碎石塊摩擦,甚至是崩損的痕跡。能在土中下翻如此深度,從一個側面證實,北辛文化時期已經進入了鋤耕農業階段。

靳桂雲(山東大學考古學院 教授):我覺得農業在北辛這個階段就是已經真正地開始了。

這枚發現於煙臺白石村遺址的骨針,着實令人驚歎。它的長度爲3釐米,直徑0.1釐米,針孔僅有0.05釐米,完全可與今天縫紉用的鋼針相媲美。

距今七千多年前,北辛人已經開始生活在具有一定防禦功能的設施裡邊,彷彿是最初的“村落”,與曾經遊散性的團體產生了根本的不同,這無疑是人類社會的一次重大進步。他們正在邁向更大的聚落,直到城的出現。

那是被考古學家稱爲“北辛”的時代,那是先民們披荊斬棘、生生不息的歲月。

陳星燦(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 研究員):經過這樣的階段,我們才能走到大汶口這個階段,才能走到龍山這個階段。

跨越千年的北辛文化,在茫茫的歷史長河中,不斷積聚起文明勃發的能量,終於叩響了文明的大門。接續發展的大汶口文化、龍山文化在滿天星斗、多元一體的中華文明星河中,競相綻放出璀璨奪目的文明之光。

岱青海藍,禮出東方!

撰稿:胡媛

攝像:黃大科

剪輯:張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