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市通學巷不到3成 每年430名兒童遇交通事故

北市通學巷於上課時間禁止車輛進入。(交工處提供/楊亞璇臺北傳真)

北市通學巷於上課時間禁止車輛進入。(交工處提供/楊亞璇臺北傳真)

近期針對行人穿越線透過黃色棋盤格提升視覺顯著效果。(交工處提供/楊亞璇臺北傳真)

臺北市平均每年有430多名兒童因爲交通事故而不幸受傷,市議員吳沛憶指出,設置國小周遭的通學巷完成數不到3成,她要求北市府持續增加國小周邊通學巷。交工處迴應,廣義上通學巷包括有規畫人行空間、限制車輛減速等路段,近期與教育局積極合作,盤點各學校周邊交通環境。

臺北市長蔣萬安曾於上月在交通會報要求各局處齊心協力,提供更好的行走環境,儘快洗刷行人地獄的污名。根據交通部道安資訊網自 2015至2021年統計,臺北市累計超過3000位兒童因爲交通事故而不幸受傷,平均每年430多人。以2021年來看,其中有18%的兒童是行走時發生意外。

北市交通局爲維護校園周邊學童通行安全,開始在校園周遭學童上、下學經常出入之路實施通學巷限制,透過在特定時段禁止車輛進入,將巷道作爲學童專用通道。

吳沛憶調閱資料發現,北市總共有154所小學,僅有50所小學完成通學巷設置,不到3成,尚有104所小學的學童通行安全未納入規畫;但以新北市爲例,全新北有219所小學,2021年已完成139件通學巷的相關措施,並從2023年起擴大改善國、高中職的通學環境。

吳沛憶也質疑,北市的通學巷配套措施,僅是標誌顏色更換爲螢光黃綠底,並於通學巷入口增設管制標誌。相對於新北市區分速度管理、人行安全、通學管制等措施,相當貧乏且欠缺跨局處整合。

吳沛憶呼籲,妥善規畫、全面設立通學巷,才能真正完整保障學童的人身安全,落實人本交通精神,要求北市府應有精進作爲,真正創造友善孩童的通學環境。

北市交通管制工程處科長江長恩指出,議員所稱數據是指上下學時段管制車輛的通學巷,但廣義上通學巷包括有實體或標線型人行道、限制車輛減速等路段,近期也與教育局積極合作,盤點各學校周邊交通環境,將再針對相關調查回饋作爲改進依據。

江長恩說,除透過黃綠底色增加顯著度外,近期也着手針對行人穿越線透過黃色棋盤格提升視覺顯著效果,第一階段即針對有通學巷管制的路口畫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