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2025年GDP增長5%左右目標意味着什麼?

1月14日,在今年北京“兩會”上,北京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報告提出,2025年經濟增長目標爲5%左右、努力爭取更好結果,並提出了實現目標任務的具體舉措。

爲何是5%左右?5%左右的經濟增長目標和人們的日常生活有什麼關係?北京市發展改革政策研究中心(北京市經濟信息中心)經濟師張藝秋表示,“經濟發展的成果,始終最大範圍惠及人民羣衆,往年全市GDP中,50%以上爲勞動者報酬,直接進入居民的口袋,1成左右的稅收收入通過財政支出形式回饋百姓。”

5%左右的目標意味着什麼?

5%左右的目標是高還是低?爲何是5%?張藝秋表示,5%左右是一個比較高的增速,相比2024年,2025年的5%左右含金量更高、增量更大。“橫向看,近年全球經濟年均增速在3%左右,發達國家增速普遍低於全球增速,其中美國增速接近3%,歐元區增速不到1%,日本在零增長附近;發展中國家整體增速約4%。北京人均GDP已經接近3萬美元,5%左右的增速是一個比較高的增速、領跑同等發展水平地區。縱向看,2025年經濟增長5%左右,是在2024年近5萬億的經濟體量上,更上一個臺階,總體增量其實更大。”

新目標如何實現?2025年有哪些利好經濟發展的因素?張藝秋表示,2025年,實現預期目標的支撐條件更“足”。今年,國家將加強超常規逆週期調節,實施更加積極的財政政策和適度寬鬆的貨幣政策,穩增長政策工具更加完善,“兩重”“兩新”加力擴圍,宏觀政策一致性、系統性不斷提高,經濟穩中向好的條件更加有利。從發展動力上看,2025年是“十四五”規劃收官之年,北京一系列重大戰略任務、重大改革舉措、重大工程項目正在全面落地見效。數字經濟、綠色經濟“雙標杆”城市建設深入推進,新動能引擎作用在不斷增強。區域均衡發展向更高層次演進,京津冀區域明確重點產業鏈羣協同新格局,平原新城和城市副中心產業承接能力不斷提升。從市場空間上看,北京巨大需求潛力有待釋放,培育發展新質生產力、節能降碳改造、城市更新等領域存在大規模的有效投資需求。數字、綠色等新型消費業態,升級類體驗類消費熱點,以及養老、托育等服務消費需求仍然旺盛,這些都將不斷催生新供給、創造新需求。

較高增速下居民就業收入更有保障

經濟發展的速度,直接影響着居民的日常生活,經濟增速放緩,往往意味着就業率降低、居民收入減少等一系列問題,而保持穩定的增速,也意味着居民收入的穩步提升得到保障。張藝秋介紹,往年全市GDP中,50%以上爲直接進入百姓口袋的勞動者報酬,1成左右的稅收收入通過財政支出形式回饋百姓,經濟發展的成果始終最大範圍惠及人民羣衆。

經濟增長意味着就業市場的擴容。張藝秋說,GDP增長1個百分點,能夠帶動新增就業5萬人以上。要實現經濟增長5%左右的目標,就需要推動新業態蓬勃發展,提升新業態就業“蓄水池”能力,在這方面,北京市一直在不斷豐富新質生產力人力資源開發目錄,如智能網聯汽車測試員、健康照護師等數十種新崗位,可以爲勞動者提供施展拳腳的舞臺。還實施“金藍領”計劃,讓技能人才地位與待遇“雙提升”。此外還有“京津冀+”青年職業技能實訓聯盟,可以提供“技能培訓+崗位對接”一條龍服務。

經濟增長是居民收入增長的源泉。張藝秋說,當前,人們明顯感受到股市交易更活躍了,商品房帶看、網籤熱情高漲,大家的預期在改善、信心在增強;2025年北京還將上調最低工資標準和基準工資指導線,改革高校、醫院、科研院所等激勵機制,工資收入會隨着經濟增長“水漲船高”,經濟增長了,大家的“錢袋子”才能鼓起來。

經濟增長將助力居民生活水平提升

在直接的就業、收入外,經濟增長還會帶來公共服務、社會保障水平的提升。張藝秋介紹,經濟增長,也意味着政府在社會保障和就業方面的支出增加,近年來相關支出已經佔全部財政支出的14%左右。社會救助、社會幫扶對低收入羣體、殘疾人、城鎮就業困難人員、農村勞動力就業“凡困必幫、有難必救”,同時還不斷提高離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城鄉居民基礎養老金、城鄉居民醫保財政補助標準,還有職業傷害險,將在出行、外賣、即時配送、同城貨運等新業態中擴圍試點。“這些社會保障的支出,託舉每一個人的幸福底線。”她說。

居民生活環境的改善,也跟經濟增長密切相關。張藝秋介紹,近年北京財政收入的稅佔比持續保持在85%以上,經濟增長是財政收入增加的基礎,北京每年超過8成的財政支出用在養老、醫療、體育等民生領域,發展“紅利”更加公平惠及人民羣衆——到2025年底,全市將建成856個“一刻鐘便民生活圈”,讓小區裡的餐廳、家門口的菜市場、街道邊的商超、路口旁的公園都觸手可及,老舊小區改造跑出“加速度”,房子從“住得了”變成“住得好”,優質醫療資源擴容下沉,更多社區醫院實現預約轉診全覆蓋,“出門見綠”走進現實,把更多口袋公園、小微綠地、無界公園帶到市民身邊。

在經濟增長中獲得更好的生活

經濟增長不僅體現在居民生活“量的增長”,也體現在“質的提升”上,如數字經濟的發展,正在深刻改變着人們的生活方式。張藝秋介紹,北京數字經濟增加值佔GDP比重超過4成,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超6成,在全球數字經濟標杆城市建設引領下,數字消費內容供給日益豐富,如高級別自動駕駛,目前全市累計自動駕駛測試里程超3000萬公里,2025年北京加快高級別自動駕駛示範區4.0階段建設。再比如開展互聯網診療服務的醫療機構292家,讓居民足不出戶享受優質醫療資源。還有智能汽車、智慧家居、智慧養老……越來越多的智能設備走進家庭,讓生活更加智慧多彩,也更加宜居便利。

好的生活,不只有便利的現代設備,更有精神與文化需求的滿足。張藝秋說,經濟持續穩定發展的成果不斷轉化爲文化繁榮發展的動力。近年來北京文化產業增加值規模持續提升,保持全國首位,豐富的新產品、新場景、新業態不斷涌現,目前北京人均公共文化服務設施建築面積是2015年的近3倍,更好滿足百姓對精神文化生活的多樣化需求。如工人體育場“蝶變”爲文體商旅綜合體,副中心“三大文化建築”迎來絡繹不絕的參觀者,北京歌舞劇院“藝術之舟”造型拔地而起,還有“大戲看北京”展演季、“雙奧100”匯聚世界頂級體育賽事等。“經濟增長與文化繁榮相互賦能,文化優質供給不斷豐富,百姓的‘文化場子’逐漸熱了起來。”她說。

記者/周懷宗

編輯/張磊

校對/楊利

運營編輯/劉茜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