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加快打造商業航天產業高地

來源:經濟日報

當前,商業航天駛入發展快車道。近幾年,北京將發展商業航天融入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充分發揮北京教育、科技、人才領域的優勢,支持和加強商業航天領域技術創新,商業航天產業高地正加速崛起。

明星企業雲集

北京是我國航天事業的發源地。目前,北京已經聚集300餘家商業航天企業。根據相關機構發佈的“2023中國商業航天企業百強”榜單,市值或估值100億元以上的21家企業中有12家在北京,百強企業中有51家在北京。

北京微納星空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微納星空”)在北京市昌平區設有先進裝備實驗室,該公司副總裁周鑫說,作爲國內最早一批以衛星製造業務爲核心的高端衛星製造企業,截至今年9月,公司已成功發射25顆衛星。

通過風淋裝置進入潔淨區,高達15米、佔地3000多平方米的寬敞廠房裡,佈置了幾臺身價不菲的關鍵設備。周鑫說:“我們一直專注做衛星的研發製造。這個實驗室也是我們科研能力的體現。”

在軌衛星如果出現重大的硬件問題,損失是巨大的,所以要在地面做大量環境實驗和測試來驗證其可靠性。微納星空副總經理張又升說:“衛星發射階段有較大的加速度。這個20噸的振動臺,可以模擬火箭發射時的狀態。”平臺上的轉接板可以與衛星底座緊密連接,讓力傳導的效果更好。

微納星空只是北京衆多商業衛星製造企業的縮影。在北京,“南箭北星”格局已初步形成。“南箭”以經開區、豐臺區、大興區爲主,聚集了全國70%以上的商業火箭整箭企業,擁有全國最全的火箭研製產業鏈;“北星”以海淀區爲主,集聚了微納星空等商業衛星製造企業,形成了全國衛星製造產業鏈最全的聚集區,整星研製能力全國領先。

目前,在火箭發射方面,藍箭航天“朱雀二號”全球首型液氧甲烷運載火箭連續2次成功入軌,“朱雀三號”試驗箭成功完成10公里級垂直起降飛行試驗;星際榮耀成功開展液體火箭全尺寸一子級的垂直起降百米級飛行試驗;中科宇航力箭一號運載火箭已連續發射3次將37顆衛星送入預定軌道;星河動力實現商業火箭首次海上發射。

全產業鏈佈局

涵蓋運載火箭、衛星製造、地面站及終端設備、衛星應用服務全產業鏈,北京商業航天產業鏈條堪稱全國最全。

在浩瀚太空運轉的衛星,要想與萬里之外的地球保持聯絡,需要搭建“專線”。“大家都放過風箏。測運控系統就如同人們手裡的那根風箏線,以保證風箏不失聯。”在北京航天馭星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地面測控中心,公司副總裁曹夢把自己的企業比喻成放風箏的人。“我們是數據傳輸通道,衛星和火箭企業過得好,我們就一定過得好。”

不管是衛星通信想要實現全球任意角落通信信號的全覆蓋,還是遙感衛星要通過雷達波回波對地表微小的形變進行監測,預防地質災害的發生,都離不開地面系統的專業服務。服務的支點,就是遍佈全球的地面站。

衛星拍攝到的大量數據,需要通過地面站傳輸回來。而太陽同步軌道中的衛星,每經過地面站一次,能與地面站數據交互的時長只有10分鐘。單顆衛星造價已然不菲,要保證數據傳輸的及時穩定,需要在全球佈局大量的地面站,投入更是驚人。

“傳統地面站網星地交互的時間間隔大約8個小時。我們把這個間隔時間縮短到1小時以內。未來我們希望建設更多的地面站,服務更多衛星,讓星地數據交互時間間隔越來越短。”曹夢說。

在北京,商業航天企業不斷傳來好消息:航天馭星爲全國一半以上商業衛星提供在軌運管服務,銀河航天構建起我國首個低軌寬帶通信試驗星座——“小蜘蛛網”,中科星圖聯合空天院集成國內首款遙感垂域大模型“空天·靈眸”,可在線完成分鐘級天臨空地海多圈層信息精準智能分析計算……

資源集聚融合

2023年底起,圍繞商業航天這篇大文章,北京市、區兩級政府動作頻頻。

北京市區協同在豐臺區、經開區陸續舉辦衛星互聯網供應鏈創新發展座談會、北京商業航天產業高質量發展大會等活動,支持在經開區設立“北京市可重複使用火箭技術創新中心”,在豐臺區成立“星網生態夥伴產業協同發展基地”,加速產業鏈上下游融合集聚發展。

北京市科委、中關村管委會會同市相關部門編制形成《北京市加快商業航天創新發展行動方案(2024—2028年)》,從技術攻關、應用示範、政策先行先試以及創新生態等維度提出23條重點任務。經開區、海淀區相繼發佈配套支持政策,與市級部門形成政策合力。

與此同時,北京加強產學研協同創新,由北京市可重複使用火箭技術創新中心推動北京在全國率先實現可重複使用火箭入軌回收復飛。推動優勢星箭總體企業牽頭,聯合高校院所、產業鏈上下游企業,開展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此外,支持建設火箭關鍵部件智能製造平臺、火箭共享試驗平臺、衛星抗輻射試驗平臺等一批共性技術平臺,解決火箭共享製造、試驗驗證,以及整星和關鍵部組件抗輻射試驗等企業共性需求。推動中關村領創商業航天產業發展聯盟搭建基礎設施開放共享信息平臺,有效整合北京高校院所、企業試驗設備資源。

北京市科委、中關村管委會相關負責人表示,今後北京將加快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形成創新發展的技術壁壘優勢;推動創新要素資源集聚,加快形成商業航天產業集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