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對烏克蘭提供覈保護有多重意義

畢殿龍

2013年12月5日,中烏兩國發表進一步深化戰略伙伴關係的聯合聲明。中方根據聯合國安理會第984號決議和1994年12月4日北京政府關於向烏克蘭提供安全保證的聲明,承諾無條件不對作爲無核武國家的烏克蘭使用或威脅使用核武器,並在烏克蘭遭到使用核武器的侵略或受到此種侵略威脅的情況下,向烏克蘭提供相應安全保證。政治觀察家多從北京的這種提法的首次和以往不同進行分析。但就此舉的另外戰略意涵以及是否會因此開罪其他國家甚少綜合深入的評價

北京與烏克蘭首次簽署的戰略安全安全夥伴協議主觀客觀對外界傳遞了多種戰略意涵:

其一,明確北京在他國遭致核武打擊時候立場態度,展示了北京作爲大國的核武戰略的調整。明顯地由以往自身遭致核武打擊時進行核反擊,調整到誰打被提供的和保護國時候,也會提供嚇阻和報復的手段。這種微妙的調整,不是對北京原來不首先使用核武的承諾的顛覆,而是「北京不首先使用核武」核戰略政策更加具體豐滿的發展和補充。

其二,北京對外明確提供覈保護傘,是在凸顯大國的責任和自信。北京提供這樣的承諾,是在儘自己兌現和鼓勵一些國家無核化的國際責任,對他國輕言使用戰略戰術核武的國家是一種更明確的約束。這對限縮核武發展和世界整個的核武平衡嚇阻有着正面的意義

其三,北京此舉不會得罪俄羅斯?很多人提出,北京此舉也許會得罪俄羅斯,這種擔心是情理之中的。北京此舉也許讓俄羅斯略有不快,但不會得罪俄羅斯。俄羅斯甚至會因爲北京此舉,有助於烏克蘭永遠放棄發展核武戰略而感到欣慰。因爲按照俄羅斯和烏克蘭的軍事力量的對比,即便俄羅斯真的要對烏克蘭動武,也根本無需使用核武器。

其四,北京對烏克蘭提供核安全的承諾,政治意涵遠遠大於實際效用本身。北京對他國提出覈保護,烏克蘭也許是第一個國家,但不會是北京提供核安全的最後一個國家。不想和無力發展核武的國家固然會更多納入北京的承諾,對宣佈部分擁有和不放棄擁有的朝鮮伊朗等國,也是問題解決方向的預示。這也許會讓更多發展核武確保自己安全的國家,在不得不放棄核武計劃時候一個替代性的選擇。他們也許最終會選擇俄羅斯、美國甚至包括或不包括北京在內的核武大國的保護。但北京給烏克蘭提供的保證,讓他們多了北京的一個選項

另外,北京的核武保護立場,在戰略層面更像是一種政治宣示。因爲任何有核武的國家都不可能輕易對烏克蘭使用核武器。俄羅斯沒有必要使用,歐美不會使用。北京核武保護策略的宣示,無非是使整個核武世界的核平衡多了一個更加明確的制衡而已,儘管和烏克蘭的協定宣佈之前,這種對任何無核國家的制衡都業已實際存在着,不會因爲北京的這項宣佈,而變得更加安全。

總之,無論北京和烏克蘭在簽署這些協議的時候,主觀上要達成什麼樣的戰略目的,但事實上展示北京作爲大國的國際責任,讓無核國家放棄發展核武更有安全感,讓有核武的國家,更加謹慎使用自己的戰略戰術核武器。對外是強勢約束,對內是自我剋制;更重大的意義在於爲伊朗和朝鮮的不得不放棄核武發展提供更多的替代選項。核戰略的微調和豐滿,將讓北京的外交軍事戰略有更大進退裕如的空間

作者畢殿龍,河南資深評論員,臺海評論家,以寫國際時事臺灣評論爲主。以上言論代表本報立場。ET論壇歡迎更多聲音與討論,來稿請寄editor@ettoday.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