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道解讀 | 提高基礎研究組織化程度,有何意義?
新京報訊(記者張璐)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出,推動科技支出向基礎研究傾斜,完善競爭性支持和穩定支持相結合的投入機制,提高基礎研究組織化程度。中國科學院大學中丹學院院長王海燕認爲,有組織的基礎研究對於提升國家創新體系整體效能具有重要意義。
在新一輪科技變革背景下,基礎研究的特徵已發生深刻變革。她說,一方面,基礎研究到產業應用之間的路徑顯著縮短,量子計算、人工智能、下一代通信技術等前沿研究的突破能夠迅速催生顛覆性創新,直接轉化爲新質生產力。另一方面,在全球科技競爭中,原始創新能力的重要性凸顯,基礎研究成爲各國爭奪戰略主動權的核心領域。提高基礎研究組織化程度是打通“從0到1”原創性突破與“從1到N”成果轉化鏈條的關鍵抓手。
“通過系統性佈局,既能優化創新資源配置、縮短基礎研究到技術應用的週期,又能避免碎片化研究導致的重複低效,從而爲搶佔未來產業制高點提供支撐。”
如何進一步提高組織化程度?她認爲,整體來看,提高基礎研究組織化程度需兼顧三個維度:一是目標牽引的頂層設計,圍繞國家戰略需求優化創新資源配置,建立動態調整的重大項目遴選機制;二是互動協同的網絡構建,推動企業、科研院所、國家實驗室形成高互動的聯合攻關體,同時還要注重吸引社會資本參與基礎研究;三是長效保障的制度創新,比如建立非共識項目容錯機制、完善以原創能力爲導向的評價體系、搭建數字化跨學科協作平臺等,促進創新要素的高效流動,破除“數據孤島”與“學科壁壘”。
編輯 張磊
校對 薛京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