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造車:有野心,沒結果

“造車依舊是一件殘酷的事,九死一生。”

近日,極越汽車的頃刻崩盤,讓上述話術的含金量還在上升。而在車企、員工、供應商、用戶等沸沸揚揚商討如何收拾殘局之時,關於一場百度的造車夢,也在被徹底“叫醒”。

造車夢碎

關於造車,百度的態度幾經轉變,搖擺不定。

最早在2018年,百度創始人李彥宏就曾公開表示,百度不會自己造車,不會自己開生產線、設計發動機、研究流體力學或工業設計。

然而,變化來得很快。2020年,在特斯拉的帶領下,全球都掀起了智能電動汽車的浪潮,國內造車新勢力蔚來、理想、小鵬在這波浪潮的帶動下股價和業績節節攀升;華爲、小米等跨界巨頭們,不斷曝出入局傳言。這個時候的百度,也已經不再滿足於僅僅作爲一家汽車智能技術的服務商,而是要親自下場造車了。

2021年1月,百度官宣造車,正式組建一家智能汽車公司,以整車製造商的身份進軍汽車行業,吉利控股集團彼時爲新公司的戰略合作伙伴。消息披露後,百度美股股價大漲,其原因在於市場看好百度的技術儲備。

“‘All in AI’這麼多年,百度非常需要一個落地的抓手。造車,顯然是一個很好的落地場景。”早早佈局無人駕駛的百度,入局造車賽道似乎早已註定。但搖擺的心態,卻使其錯過了最早的風口。

因此,從宣佈造車開始,百度造車的每一步都是踩着鼓點前進,“着急”與野心都寫在臉上。2021年3月2日,集度正式成立,“集百度AI能力之大成”的命名,承載了百度的造車夢;

四個月後,首款汽車的造型就已經確認;五個月後,以寧德時代、大陸集團、禾賽科技等形成的供應鏈核心體系搭建完畢;六個月後,SIMUCar路試曝光,智能駕駛艙軟件與JET1.0(自研電子電氣架構)的完整融合等工作。

進入2022年,1月26日,集度汽車宣佈完成近4億美元的A輪融資,由百度和吉利共同增持;5月16日,集度汽車官方宣佈旗下首款汽車機器人概念車將於6月8日發佈;百度造車如此着急,無非是晚了一步,從時機和市場的角度來說,彼時的電氣智能化領域早已是一個競爭開始被充分激發的市場,集度入場壓力不小。

但或許有百度撐場,集度的野心依舊強勁。

在上市發佈會前兩個月,集度召開了首屆汽車機器人生態夥伴大會。其中,最引人注意的是“2880計劃”——集度計劃到2028年具備全年交付80萬臺汽車機器人的能力。

這是一個什麼概念呢?作爲對比,2021年,比亞迪新能源乘用車銷量不足60萬,特斯拉在華銷量大約45萬;蔚來完成20萬輛交付用了4年,小鵬用時超過3年。集度想要在這麼短的時間裡具備80萬輛交付能力,胃口不小。

然而,開局不利。2022年6月,集度發佈的首款汽車機器人概念車ROBO-01,不僅沒能展現出百度在科技方面的優勢,反倒引來嘲諷無數。由於動畫製作潦草,實際效果大翻車。發佈會直播過程中,網友留下了一水的“動畫片”“五毛特效”評論,進而開始質疑百度的智能化水平。

不過,更措手不及的是,由於生產資質問題無法解決,集度汽車還未“自證”實力便黯然落幕。2023年,百度和吉利又成立了新的合資公司,極越汽車。從集度到極越,百度與吉利的合作關係也發生了變化,主導權已被吉利掌握。百度也從造車的牽頭者,變爲了提供技術的參與者。

而更名後的極越,也在產品定位、定價等誤判中被擠下牌局:如“汽車機器人”的標籤與配置,噱頭大於實際;先高後降的價格,也傷及了一波用戶。過去12個月,極越只賣了1.4萬輛車。遲遲等不來的規模效應,讓極越倒在了2024年的冬天。

還會追逐嗎?

事實上,極越汽車並非百度投資的唯一一個新能源汽車品牌。

2017年,百度投資了蔚來汽車;2017年至2019年,百度三次投資威馬汽車,成爲其最大外部股東,雙方還成立“威馬&apollo智能汽車聯合技術研發中心”,爲威馬量產車型提供自動駕駛解決方案。

然而,結局均不盡如人意。其中,2017年投資的蔚來汽車,百度在2019年公司遇到危機時,拋售了蔚來股票;

而投資的威馬汽車,雖曾有過高光時刻,與蔚來、小鵬、理想號稱是國內造成新勢力“四小龍”。不過,後期由於電池質量問題頻發、企業盲目擴張等問題,從2020年開始急轉直下,同時,工廠停產、拖欠租金等問題陸續曝光,到2022年已經無力迴天,最終在去年10月,燒光300多億後申請破產重整。

如今,極越的暴雷似乎也爲百度造車畫上了一個句號。

而對於百度在汽車領域的下一步,業內不少分析表示,重心或許不再於下場造車了。“百度想和華爲一樣做一個智能駕駛技術服務解決方案提供商,而不是親自下場造車,極越是百度的一次試錯。”

據悉,多年來,百度在智能駕駛業務方面投入了大量的資源,已經完成了對智駕、智艙、智圖的產品佈局,在商業化落地方面也取得了不錯的成績。同時,百度還推出了自動駕駛出行服務平臺蘿蔔快跑,已經在全國11個城市開放載人測試運營服務,特別是今年,蘿蔔快跑在武漢的訂單量迎來爆發式增長,單日單車峰值超20單,達到傳統出租車司機平均日單量水平,從而引發了一系列的社會討論,相關內容多次登上熱搜。

不過,值得一提的是,無人駕駛汽車商業化是大勢所趨,百度的無人車業務在技術、產品與運營網絡建設方面有了突破與發展,但要談大規模應用和盈利還爲時尚早。此外,盯上該蛋糕的選手也在加快入場。

“野心大於行動。”正成爲百度錯失風口的市場總結。從2013年介入汽車業務開始,至今已經過去11年之久,儘管早早繪製了出行藍圖,但搖擺不定,屢屢試錯的百度,不僅沒能打響名號,也使其“智能”領先者的光環,變得越發黯淡。